求职、择校需要打点的现象似乎还没有什么改观,而且价码看涨。据说此中“学问”也见深层次了。如当事人送钱送礼不是求关照,而是求“公平”。什么公平呢?怕别人打点了,自己“无所作为”,被别人硬生生挤下去,冤在和别人不一个“起跑线”上。然而,这种暗中较劲的“公平”,成了当前价码看涨的最大动力。
无疑,花钱买“定心丸”吃,是因为有闹心事。求职,能进面试的都不差,但招谁不招谁比较灵活,在某些地方,不以金钱开路,不拼爹、拼权,就可能败下阵来。碰上“萝卜招聘”,“22人考试,21个零分”的事不时也有。去银行实习,看谁揽储多,家庭资产决定敲门砖的大小。升学考试即便有分数这根标尺体现录取公平,也难把猫腻完全刷净。这类不公平基本上与社会事务透明度、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度成反比,与资源稀缺度、“花钱好办事”观念的侵入度成正比。于是,一些地方办公务,政策、法规、公开标准说了不算,钱财说了算,人情成为决定因素,很多人也形成办事要找关系的惯性思维,结果产生新的不公,造成新的社会矛盾,伴生各种腐败。只不过,这些“公关”之举过去都是“一致对外”,单线条地“求关照”,现在出现“拐点”,受害者相互提防算计,都想以堆金钱的比赛、做“减法”的妙招,把竞争对手“掐”下去。
这是现代版的“鹬蚌相争”,不是双方无知,而是不得已,明知“渔翁”在旁,能得利,也在等待得利,但这时顾及的已不是这种利害了,而是看谁能凭资本利器胜出。“渔翁”只需提个“篓子”,知道哪里有“鹬蚌相争”就行。“篓子”哪里来?来自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升学方面的家长“互掐”,来自岗位招聘方面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篓子”是用复杂的技术编织出来的,“鹬蚌相争”的程度是由“市场”决定的,“市价”是由买卖双方推高的,且见涨不见落。
眼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幼升小、小升初的求“公平”短期内难有较大改观。但愿这种牵涉千家万户的事情,能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当做大事来抓来改,好尽早让人腾出手来,干点正经事。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