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持续四年的武汉电视问政似乎正在进入“疲劳期”。7月2日武汉市上半年电视问政拉开序幕,被称为当地官员“期中考试”的这个活动持续到本月6日结束。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给首日的活动仅仅打了60分。当地舆论的质疑声渐多,认为电视问政已出现“新八股”倾向。(据《工人日报》7月7日报道)
武汉市在2011年掀起治庸风暴,并同步启动电视问政,每年公布十大突出问题,以期从根本上转变干部作风,全面提升执政能力。电视问政常常把一些事关群众利益而平时又不被领导重视的突出问题,通过节目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对百姓的责问,时常见到一些领导“脸红冒汗”。不可否认,通过电视问政,确实解决了一批市民长期投诉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和舆论的好评,认为这是推动官员转作风的好办法。
然而,随着电视问政的制度化和常规化,有些领导干部似乎摸到了其中的“规律”。因此,在今年进行的第六次电视问政中,终于露出了“应付”的端倪:面对电视问政提及的问题和群众的责问,此次走上问政台的9位区委书记都淡定地回答“我感到揪心”、“我感到痛苦”、“我表示道歉”……这些“八股化”的说法,几乎成了统一的“标准答案”。有市民由此总结出了“官员问政三部曲”——认错、改进、明天去看看。可谓一针见血。
这样的“新八股”,其实早在前几次电视问政中就出现了苗头,只是还没有在官员“套路化”回答中得到充分暴露。证据之一就是,每次的电视问政都离不开交通、食品安全、湖泊污染、违章建筑等几个方面,譬如“豆制品的食品安全”几乎每年都在问,其中问题豆腐更是连续3年被提及。这就从一个侧面证明,电视问政的结果,只是就事论事地取缔了被曝光的黑作坊,并没有达到转变有关部门工作作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目的。正是这种就事论事的局限性,使电视问政难以实现对责任者的问责、追责,更无法取得解决同类问题的制度性成果,也使一些领导很容易就摸到了化解电视问政尴尬的办法——以“套路化”的“新八股”应付了事。
电视问政具有公开透明的特征,有具体问题暴露,有百姓直面诘问,理应成为震撼官员心灵、促进作风转变的“利器”,然而却引来了公式化、套路化的“新八股”;在电视问政的聚光灯下,当事官员没有不虚心检讨、不承诺立马整改的,可在没有聚光灯的地方,不少公务人员却依旧习惯于以另一种姿态、另一种腔调应付群众的诉求。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及时扭转,电视问政的效果恐怕就要打个问号。
电视问政引发“新八股”,证明了转作风之难。那些以“新八股”应付电视问政的官员,也有可能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使用类似的方法。这一点,无疑更值得重视和警惕。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