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著名政论杂志推出一期《当前官员怕什么?顾虑什么?郁闷什么?》策划,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各类官员在当前政治环境下的心理状况。统计显示,目前不少基层官员以“不出事”为最大幸事,最大顾虑是“触动利益得罪人”。
如果说是广大党员干部就怕东窗事发,被纪委约谈喝咖啡,则未免持论苛刻。若将这种心态归结于上级加大督查、考核与问责力度,各种庸官、懒官压力陡增,无所遁形,想必是近情之论。问题是,类似吐槽是否值得同情和理解?是否具有职业道德上的合理依据?
官员希望自己分管负责的领域“不出事”继而保住顶戴花翎,按理说也是人之常情。但从其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组织、人民的期望而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出事就是有本事”这种逻辑就显得异常苍白浮浅了。如果因躲避风险、计较得失而裹足不前、因循怠惰,难免丧失良机,工作局面自然打不开。虽无大过,但也难逃尸位素餐之诮。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党员干部的胸襟与素质,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干事的态度与能力。要抵制庸俗消极的官本位文化,在官场培育和引导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组织部门的眼力和魄力无疑具有指挥棒作用。有些官员为求出彩,避免出事,往往自命聪明:天桥把式,光说不练者有之;蜻蜓点水,表面文章者有之;推诿塞责,消极应付者有之。所以,组织部门考核干部不能流于形式,既要公道正派,又要烛照幽隐。比如,对那种劳力费神而又一时难出成绩的工作,也能敬职尽心、善始敬终的干部,即使无赫赫之功,也应加以培养重用。如果不辞艰险、勇于任事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由于经验能力稍欠火候,即使有过,组织和人民也能宥其苦心,信任如初,这对其他有着同样进取心的官员无疑是正面引导。如果让那些遇难则躲、逢功必争,虽无大过、亦无佳绩的干部每每青云直上,那么这种事例的负面示范作用必然严重腐蚀我们提倡的政绩观和干部选拔标准。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清代光绪年间贵州兴义府知府余文焕曾在府衙大门前张贴此联,简明勾画了一个好官的应有标准。不贪不易,清官难得,但作为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仅仅以此自律自期,器局似乎还不够宏大。最重要的是,为官一处,非但不能在党纪国法上出事栽跟头,还要勤访民瘼,为民兴利,实干苦干,力求出彩。两者原不歧异矛盾,如果只是埋首于庸俗官场学中,玩弄私智,处处讨巧,即使躲过问责、监查与审计,在夜深独坐暗自思忖时,恐怕也有负于为官初心吧。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