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公开发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针对少数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等行为设立六条“红线”。
禁止教师收礼并不是新话题,但此次教育部划定教师收礼六大“禁区”后,舆论场里还是激起了涟漪。从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到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六大“禁区”圈定的范围不可谓不广。
禁令的严厉程度不光体现在“禁区”涵盖范围之广,还体现在对违规者的惩罚力度之严。比如禁令规定,对发生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的地方和学校,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要追究学校或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这种“双查”制度,必然形成自我约束和对内监督两股力量,去束缚住那些试图越界的手,最终划定不能逾矩的红线。
尽管“收礼”禁令划定了红线,但要杜绝教师收礼的现象,还要根除内在诱因。比如,谈及教师收礼,总是绕不过家长送礼这一道坎儿。有人说,师德沦丧,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家长惯出来的,话虽偏激,但不无道理。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收受礼物的诉求,但一些家长还是主动送礼,逢年过节,如果不给教师送点东西表示心意,他们就offcn缺乏安全感。说得更确切一些,他们对孩子在学校的境遇缺乏安全感。没有“心意”垫底,他们担心孩子会被老师穿小鞋,担心孩子不被老师重视。很多家长甚至觉得,其他家长都有可能送礼,自己不送孩子绝对要“吃亏”。于是,家长送礼趋之若鹜,教师也被逼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
任何职业的伦理底线失守,都和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教育行业概莫能外。现实中很多“人情往来”都已变异,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作为教师,也有可能放松对“变味人情”的警惕。在“不送礼难办事”的社会心态下,一些老师也会认为,偶尔收受学生和家长的“心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殊不知,教师作为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对扭曲的社会风气具有更多免疫力。
落实“收礼禁令”,教师家长都有责。如今教育部禁令一出,家长和教师们或许可以吃上定心丸,再也不用为送礼问题而纠结了。有意思的是,和一位当教师的朋友谈起这道禁令,朋友说,教育部的禁令越严厉,做教师的人感觉就越羞愧:当教师这个行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恪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时,禁令规定得如此严密,似乎显得教师在收礼方offcn面已经无孔不入。我很理解朋友的“羞耻感”,倘若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羞耻感,哪里还需要这些让人倍感羞愧的收礼禁令呢?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566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