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逐步从高速增长回归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在我国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关键时期,中央的这一提法显然极具深意,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并重,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更加重视遵循客观规律,更加注重市场、更加注重生态、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更加科学发展的新常态。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却并非易事。长期以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把发展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中,尽管应对各种危机考验凸显遵循规律、科学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种“不科学、逆规律”的思想认识、决策行为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按照客观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一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冲动仍存。在不少地方,这个口号仍然喊得震天响。从精神层面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似乎是积极的状态,但从实际情况看,这样做的一个严重后果可能就是违反客观规律。比如我国光伏产业面临严重过剩,很多地方就是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思想主导下而大搞光伏产业的,结果受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一些地方至今还没有走出“光伏之伤”。在实际发展中,“勇气比规律更重要”的思想认识还比比皆是,似乎只要有勇气,什么项目都可以上,什么投资都可以开口子。回头看,很多烂尾的项目、过剩的产能都是这一“冲动”结出的“苦果”。
二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想法盛行。一些地方用所谓的“活思想”“活脑筋”来看待规矩,认识规律,拼命钻政策、法律的空子,浸淫在这种思想状态下的领导干部,往往“不为遵循规律找理由,只为破坏规矩找办法”。
三是“新官不理旧事,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的定式难破。遵循规律的发展,本应该一届接着一届,一棒接着一棒,但很多地方都存在着“新官画新图、新官新口号”的现象。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就更为突出,常常是“东南西北中”都是规划重点,结果城市却没有了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各地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因此因地制宜抓发展、谋变化十分必要。但是一些地方,把地区差异变成了地方突破发展规律和宏观政策的理由。
任何人,任何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实际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近期频繁发生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就是一个个血的教训。面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任何一个侥幸,任何一个逾越,任何一个放松,都可能遭到规律的惩罚,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警醒!
我们必须认识到,越是在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的关口,越是要认清规律,抓住机遇。这就要求全国上下既要协同配合共渡增长难关,又要齐心协力尊重发展规律。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需要拥有保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更大定力,需要更艰辛的努力和付出。
首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发展规律。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闯关期,大量改革举措的背后其实就是要矫正扭曲的发展意识、发展行为,尤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关系上,要把大量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违背自然规律的惯性认识和行为矫正过来。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既是改革的“牛鼻子”,也是遵守规律的“关键点”。
其次,在政绩考核中彰显遵守发展规律的要求。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政绩观一旦出现了偏差,遵守规律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速度至上”“GDP至上”“面子至上”等观念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干部身上大行其道,导致很多“逆规律”“假发展”的问题频繁出现。今天,这样的政绩观已是非改不可了。值得欣慰的是,改变政绩考核方式,各地已经在不断探索,对此中央也有明确的要求,绿色的、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地成为考核重点。虽然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但变化的前景值得期待。
第三,在营造“监督无处不在”的氛围中强化对规律的敬畏感。任何人和任何地方的发展都要牢固树立“规律是红线”的认识,都要把遵循规律作为从政的自觉、发展的自觉,但这个自觉不能仅靠养成,还要加大监督力度和外部压力。当前最要紧的是加大对违反规律者的惩戒,对那些不顾规律红线,肆意破坏环境、漠视生命、急功近利的发展行为加大曝光范围和惩戒力度。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来监督当地的科学发展、监督政府的决策行为和领导干部的施政行为。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566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