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遭遇持续重度“霾伏”后,秸秆焚烧再次饱受诟病。众所周知,要真正跳出秸秆焚烧怪圈,在疏而不在堵。通过回收加工利用,给数量庞大的秸秆找到出路才是治本之策。
然而在市场尚未充分发育、政策支持乏力的情况下,一些先行探索秸秆利用的个人和企业正陷入经营困境。河南省新密市洋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45岁的王树森的遭遇就很有代表性,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自述。
为开展秸秆利用 合作社自己投钱搞研发
2007年9月,我利用多年做生意的积蓄,回到老家办了一个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后来发现,其他合作社都有“娘家”,也就是对口管理部门,比如养殖合作社对口畜牧局,种植合作社对口农业局,而秸秆利用合作社找不到对口部门,像是“没人要的孩子”,日常开展业务有很多不便。半年后,合作社改名叫“洋林农机专业合作社”,才算是找到了农机局这个“娘家”。
成立之初,合作社的定位就是给电厂供应秸秆压块燃料。因为新密有一家生物能电厂,我们的生产就是给它做配套。刚开始从全国各地买了不少机器,有内蒙古的、河北的,也有黑龙江的,光前期设备投入就有200多万元。但是因为当时的压块技术不成熟,不少机器买回来后无法生产。要么是压出来的块不成形,要么是机器容易坏,干一天修三天。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从2008年下半年起,合作社自己着手搞研发。通过改进设备,拿到了五六项专利,还获得了201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来说,我们的技术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仅从外观上看,原来一台设备重达10多吨,重新设计后仅有1吨重,下面还安装了滚轮,移动很方便。
最火的时候,电厂一天需要500吨秸秆压块燃料,从我这里供应的就有300吨到400吨,每吨售价360元。除去收购、运输、粉碎、人工等各项费用,当时每吨秸秆燃料能赚40元。因为加工量大,以前随处可见的秸秆都被回收利用了。
这段时间,合作社不但给电厂供应秸秆压块燃料,还向其他省市销售了一些生产设备,远的甚至出口到了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
但是好景不长,大约过了一年多,秸秆收购成本从每吨150元涨到了每吨260元,人工费、电费等也不断上涨,这样我们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生产越多亏得越多的情况。
到了2010年年底,我们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路子越走越窄。
合作社走到今天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
因为亏损严重,合作社供应电厂的秸秆燃料越来越少,后来电厂就从秸秆发电转向使用农林废弃物发电,就是以树枝、锯末等制作的生物燃料代替秸秆压块燃料,两家的合作就中断了。
关注"考试吧公务员"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公务员报名、真题答案、备考信息!
公务员考试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566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