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把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投资创业或打工赚钱,而将孩子留给老人照顾,导致出现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留在农村的祖父母照顾,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不仅妨碍了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妨害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解决。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习近 平
少年儿童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用社会关爱和更完善的制度保障,使广大少年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李克 强
[现状分析]
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大多由老人抚养,这既增加了老人的负担,又使得儿童的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因为老人本身已年迈体衰,由他们照顾孙子孙女是无奈之举,而大部分老人的教育方式是溺爱,这种方式使得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体谅他人。农村的教育设施本来就不太完善,留守儿童缺乏照管,自理能力又差,给农村小学老师增加了管理和教育的难度。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这必然使他们与父母缺乏心灵上的情感交流,也使得他们缺少父母的关心与呵护。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束缚,而沉溺于玩乐之中,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被留级。虽然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可孩子心灵上的缺憾却是无法弥补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问题表现]
一是性格陷于孤僻,不擅长与他人进行交流。
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流,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二是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另外,留守儿童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三是对日常生活敏感。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做到尽量满足,这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因此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另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加之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都还很弱,人身安全也会出现问题。
四是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贪玩等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朋友,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对策措施]
儿童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其发展的好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前景。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涉及范围广,只有解决好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使在外务工的父母安心。所以,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防范和治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是针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国家应专门进行调研支持,并据此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首先,国家应该提供资金,鼓励农民在农村自主创业,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够赚钱,不离家乡就能发家致富。如此,他们就不会再外出打工,既实现了他们的自身价值,又可以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其次,国家应放宽政策,允许农村孩子在城市升学,这样父母就既可以赚钱维持生计,又可以监管孩子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
二是社会提供必要援助。
社区应组织一些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例如,在端午、中秋、春节的时候,社区可组织一些人员去看望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还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还可以在城镇建一些图书馆,供留守儿童学习之用。村组织也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在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回村的时候,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父母能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
另外,社会也应成立助学金,为那些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提供经济上的资助,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够享受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待遇,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平衡发展。社会应尽最大的力量,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不得歧视、侮辱、打骂留守儿童,切实保证留守儿童最基本的人身安全。
三是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照顾与关爱,心理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年轻父母想外出打工,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若父母必须要外出打工,应尽量带着孩子一起,让孩子在打工地接受教育,这样父母就能够有效、方便地监管孩子。对于那些必须要被留在农村的孩子,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及时地了解孩子在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地为孩子寻找解决方法。在回家的时候多给孩子带些小礼物,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还可以定期地与老师进行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四是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留守儿童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老师应积极地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谈心,让学生愿意跟自己说真心话,乐意将自己心中的悲伤、烦恼向老师倾诉,从而能为学生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就算儿童犯了错误,老师也应耐心地进行指导,而不应讽刺、指责,以防适得其反。
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公共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这样可以增进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能使他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融入到集体当中去,以此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学校应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其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是引导儿童理解父母。
很多孩子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很难积极、专心投身于学习中,这就需要监护人多给孩子讲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孩子从心里理解父母,让他们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要理解父母在外拼搏的艰辛,也应以此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