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寄宿上学:上千非京籍学生每月往返京冀
274公里,这是田蓉(化名)和两个女儿之间的距离;3小时8分,这是两个女儿从衡水坐火车回京和田蓉团聚的车程。从衡水开往北京西站的Y502次列车,每月都有一次或两次机会搭载和田蓉女儿一样的几百名甚至上千名中小学生。父母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出生、长大,但由于没有户口日后无法在京高考,这些孩子被父母送到了衡水的寄宿学校,每月只有一次放假的机会坐火车集体返京。
从十几年前有家长想到这种“异地寄宿上学”的办法到现在,往返于北京和衡水上学的孩子已经发展到至少上千人的规模,每个月衡水站和北京西站都会为这样的“集体上下学”开辟绿色通道。衡水的寄宿学校,靠着这些家长们的口口相传也越来越知名。
站台:每月只有一次的“放学”
11月29日晚8点30分,离从衡水开往北京西站的Y502次列车的到站时间还有15分钟,北京西站第二候车室旁已经有十几位家长在等待,“你们都是Y502接车的吗?直接进去吧!”站长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对于这样的场景已经见怪不怪,尽管眼下火车站已经不再销售站台票,但工作人员还是让家长进站接人了。距列车进站还有10分钟时,入站的闸口正式打开。家长们以极快的速度涌入站台,站台上不一会儿就汇集了两百多名家长。
“你家孩子表现不错吧”、“车怎么还不来,会不会晚点了”,早早来到站台的田蓉一边和家长们议论着,一边不停地看着表,向车来的方向张望。终于,悠长的汽笛声和耀眼的灯光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大家纷纷围上前去。
“Y502次列车即将进站,请接站人员做好接车准备。”晚上8点52分,随着北京西站的广播响起,略有些晚点的Y502次列车进站。列车还在缓缓地前行,车厢里的孩子们已经站起身来。他们大多穿着红色或蓝色的校服,背着鼓鼓的双肩包,一边排队一边向外望着。家长们的目光也在逐个车厢“扫视”,当两双眼睛的目光连成一线的时候,彼此都露出了笑容。田蓉看到了自己小女儿慧茹的身影,拍了拍车窗。小姑娘回头之后,兴奋地招手回应着。
列车停稳,车门打开,先出来的老师不停地喊着,“四年级的往这边走!”不时地拿起哨子吹着排队的口令。孩子们拉着行李箱走下车来,不断有从身边经过的家长来问,“五年级在哪儿啊?”“一年级的出来了吗?”找到孩子的家长赶紧抢过孩子的行李,填好接送登记卡交给老师,完成最后的交接。
还有几百个家长选择在北二出站口等待,看到有孩子出来了,他们都踮脚、探头张望着。带队的老师们在出站口拉起一条警戒带,几百个孩子陆陆续续地找到了自己的家长。
这些乘坐火车抵京的孩子是衡水寄宿学校的学生,这样的场景在北京西站一个月会出现一两次。送完孩子,老师们要坐晚上11点的K619次列车回到衡水,回到学校的时候,通常都是凌晨2点30分以后了。5天后,他们再到北京接孩子们返校。
寄宿:不知名的“著名学校”
穿红色校服的孩子来自衡水英才学校,他们的领队魏老师是衡水英才学校六年级的一名班主任。
魏老师每个月带着孩子们往返北京,已经持续了七八年,三年前他成为了领队。“那时孩子还没这么多,有300多人吧”。常年的陪伴让他和孩子们感情很深,有孩子不断来和他打招呼“魏老师再见”,他便从黑色单肩包里拿出一包巧克力豆或者一包饼干送给他们。
学生从北京坐火车去衡水上学,早在魏老师从教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魏老师说,1998年衡水英才学校建成时,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现在英才学校有4000多名学生,其中近800名都是“候鸟”。平时,孩子们在衡水寄宿,每个月末有五天的假期回到北京的家、与父母团聚,“享受”和普通孩子一样看电视、玩电脑、被爸妈照顾的生活。
每个月10日,魏老师和其他班上的老师们开始统计孩子的坐车情况,向家长打电话确认、收钱、和火车站定好时间。衡水站会为学校单独开一个售票窗口,收好有效证件,放假前同学校核实学生坐车信息。到了月末,英才学校安排20多辆公交车把孩子们送到火车站,衡水站为孩子辟出候车专区和专门的通道,尽量不与其他乘客接触。他们安排赴京的Y502在第一站台,这样孩子们不用走地下通道,以保证安全。单是来自英才学校返京的学生,一般都能坐满六七节车厢,每个车厢118人。
衡水英才学校这样的寄宿学校可能对很多身在北京的人来说很陌生,但靠着家长们的口口相传,这所学校在“北漂”群体中已经颇有名气,招收的学生已经不再仅限于衡水或河北来京务工人员的子女。
魏老师曾经教过一个老家在河南的学生小袁。小袁的父母在北京做生意,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偶然的机会听到河北的生意伙伴说很多人把孩子送到了衡水读书,小袁的父母调查了一番之后,在孩子五年级时决定让他转学。现在的小袁,已经是衡水重点高中的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