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派出几十路记者在各地进行“家风是什么”海采。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还有小夫妻回答,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不少人认为,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有不少人甚至说,家风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标准表述】
[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长期以来不重视家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原因分析]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的培育,强调制定和传承家规、家训、家约、家礼等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流失。原因有三:
第一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第二,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
第三,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的过程,使狭小乡村范围内“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
[意义分析]
培育健全人格是优秀家风的目标追求。在人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价值观念教育的系统和链条,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的灵魂是人格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家庭成员尤其是年轻成员做人,在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前为培养健全人格打底立本。同时,经家庭教育形成的良好人格也有助于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调动一切积极的教育要素,在家庭教育上强本固基,在高等教育中引导培育,使优良家风和先进大学精神一起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言传身教是优秀家风的育人方式。父母教育孩子和教师培育学生的过程,是一个执柯以伐柯、修己以安人、以人为尺度、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影响。历史上许多伟人的成长都得益于优良的家风,叨陪鲤对、孟母断杼、岳母刺字、朱子家训等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史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弘扬大爱精神是优良家风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优良家风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主张“近能取譬”,着手从家庭这个最坚固的文化堡垒开始培育人伦之爱,同时强调“泛爱众,而亲仁”,主张沿着家、国、天下的顺序次第推爱,即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溺若己溺,人饥若己饥”,最终实现张载所倡导的“民胞物与”,使大爱充满宇宙大家庭。从中华文化的特质来看,这个始于家庭的人伦之爱是个人实现道德价值追求的现实基础。
关注"考试吧公务员"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公务员报名、真题答案、备考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