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龙洗发水广告的“Duang”字趣解,到冯小刚政协提案引发的“简繁之争”,汉字真的很忙。昨天,京华时报记者采访了《咬文嚼字》名誉主编郝铭鉴、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北京语言大学杨尔弘教授,谈谈他们对这股“汉字热潮”的看法和启示。谈到汉字热,王旭明说:“这是好事情,讨论汉字总比讨论王菲和谢霆锋的情史要好一些。”(京华时报,3月12日)
不经意间,“duang”字就红了,不仅红了,而且红得一塌糊涂。不怕别人笑话,俺至今不明白这个“duang”字的真实含义,因为它所演绎出来的内涵实在过于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这或许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色”。过度纠结于“duang”字的涵义似乎没有必要,而围绕“duang”字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或许更值得我们审视。
对于“duang”字,《咬文嚼字》名誉主编郝铭鉴认为这是一种“网络文字游戏”,并不属于新造词。应该注意到,如果不是网络时代对于明星的重点“关注”,以及对平常事物加入时代作料的调侃解构,放在“前网络时代”,这个字说出后不会引发多少注意,很快就会随风飘逝。但它恰恰遇上了网络时代,调侃、自嘲、恶搞、解构等时代元素,跟明星效应互相碰撞,就产生了一种虚空的狂欢。
汉字最近很忙。“duang”字是一个文化事件(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围绕“简繁汉字”产生的文化论争,是另一较有影响的文化事件。年前某专家认为当下汉字仍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和必要,与政协委员冯小刚提议“恢复一二百个繁体字进课堂”,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所引发的争议,其文化含金量显然超越了“duang”字背后的虚空狂欢,因而更有探讨的空间。
不论是“duang”字引发的网络狂欢和喧嚣,还是“简繁汉字”之争引起的文化功能审视,其实都离不开“厚植人文情怀”的核心命题。影视明星成龙在一则洗发液广告中的“duang”字成为无数网友模仿甚至调侃的谈资,但如果这个“duang”字是一个普通人发出的,还能引发如此狂欢并上升为“文化事件”吗?而“简繁汉字”背后的文化论争,则明显聚焦于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内涵方面。“汉字简化派”认为简化汉字可以更好履行书写、记录、传播的工具性功能,“回归繁体派”则更注重汉字所传承的文化内涵,比如相“见”才更“親”,有“心”更懂“愛”,等等。把“duang”字狂欢背后的热情移植、将“简繁汉字”之争接引至人文化育的轨道上来,是繁荣文化发展须认真审视的课题。
时常听不少人抱怨“一笔好字让电脑给毁了”,我们自己也经常遇到“提笔忘字”的现象,这无疑从某种层面上反映出我们在汉字文化传承上的疏失和浇离。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汉字不仅是我们书写、记录、传播的工具,其本身更凝聚着文化传承的因子。对于汉字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明星效应引发的“duang”字狂欢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汉字简繁争论的纠结上。将汉字的工具功能和文化本体有机统一,须厚植文化积淀,涵养人文情怀。面对时代急遽发展和社会风云变迁,我们固然无法不动于心,但完全可以多一些平常心态,少一些功利意识,放缓急匆匆的脚步,等一等远远落在后面的灵魂。
关注"考试吧公务员"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公务员报名、真题答案、备考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