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危害及原因分析]
黑土地资源是我国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基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绿色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是近年来,黑土地面临的‘量减质退’局面,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风险。黑土地“量减质退”的背后,除了丘陵漫岗地多、黑土表层疏松、水蚀和风蚀严重等自然原因外,还有过度开垦利用、不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长期忽视水土保持措施等多方面原因。
保护意识不强,长期掠夺式经营、重用轻养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根本。开发北大荒,目的是增加产能,在多年的开发过程中,只注重开发,不注意保护。从秸秆还田难中可见一斑。虽然秸秆还田是一项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但因秸秆收集难度高、粉碎成本大,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往往一烧了之。
种植制度不合理导致肥沃黑土流失。一方面近年来受种植效益影响,大豆种植面积锐减,再加上粮食考核指标影响,粮豆轮作制度难以施行,导致大豆固氮肥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同时,种养业发展不协调,草食畜牧业发展滞后,玉米就地转化饲料比重低,有机肥资源明显不足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农民为了促进粮食稳产增产而多施化肥。近年来,化肥投入逐年加大,小型农机具普及应用,导致土壤板结硬化程度加剧,耕层变薄,犁底层变厚、变硬、上移,耕地质量变差,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
耕地质量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约束机制缺乏。目前,耕地质量保护方面没有专门法律法规,也没有对土地承包者、经营者明确的法律约束,虽然有关省区出台了保护条例,但执法尺度难掌握,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够。
[参考对策]
保护黑土地,立法要先行。建议制定耕地保护法,形成以耕地保护法为核心,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环境保护法有机衔接、相互补充的严密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以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为目标,明确保护包括黑土地在内的各种耕地资源的责任主体,落实法律责任,引导政府、企业和农户依法规范保护耕地。
制定黑土地保护建设管理规划。制定国家级的黑土地综合治理规划,明确设立组织实施机构,统领黑土地综合治理,规划治理区域、内容和实施步骤。将黑土地保护纳入‘十三五’规划,加快制定黑土地保护建设管理规划,将优质黑土地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建立数据库,严管严控。调整农业发展战略,使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同步,粮食补贴与‘地力补贴’并行,耕地利用与保护要兼顾。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持水土、防治土壤侵蚀为目标的新型耕作技术体系,黑土保养应采取耕作、培肥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增施有机肥、化肥平衡施用、秸秆还田、深松、轮作、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结构。
关注"566公务员"官方微信,获取最新资讯、职位表、真题答案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