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2015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习近平
老工业基地支柱产业要通过创新实现优化升级、脱胎换骨,进行深入改革创新,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习近平
[面临形势]
取得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2003年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有了明显改善。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是正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前景是广阔的。
当前存在问题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
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新兴产业发展偏慢;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地区(城市)转型面临较多困难,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基层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原因分析]
表面上看是工业增速和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引起的。在当前“三期叠加”的阶段,东北地区“重化”特征明显的产业特点,使得其经济增速“换挡”可能比其他地区剧烈,结构调整“阵痛”也可能更加严重和持久。
但是从深层次看,东北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
从体制机制上看,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较重。国有企业历史负担较重,活力仍然不足,现代企业运行制度、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全面建成,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方面存在的老问题尚未根本消除。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活力不足,全社会创业氛围不浓。东北科教基础雄厚,但科研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结构上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偏重,主导产业主要是面向投资领域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大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发展滞后,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增长点。
从产品结构看,东北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上游或中低端,产业链短,上下游产业不完整,附加值低。从产业组织结构上看,“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多,“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少,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局面。
[东北振兴的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东北地区区位条件优越,沿边沿海优势明显,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经济支撑带的重大任务,是优化调整国有资产布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客观要求,是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部署,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认识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宏伟事业推向新阶段。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东北振兴的根基所在。打造新的体制机制,要突出问题导向,以知难而进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才能攻坚克难、革故鼎新。针对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才能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开放活市场。针对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深化国企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才能为振兴东北提供重要支撑,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京津冀等经济区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才能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不断拓展东北地区发展新空间。
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升级,是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打赢的攻坚之战。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发展就越主动。结构调整和优化涉及方方面面,坚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是破解之法: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动力之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到促进科教机构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再到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都是为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从而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将创新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充分发挥出来,为东北振兴积聚新动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发展之本。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判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功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全面实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一方面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打造宜居家园等方面狠下功夫,就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民生新图景不断诠释东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章素材】
[文章精彩标题示例]
1.做好“加减乘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用“互联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东北发展,老工业也要“新升级”
4.东北振兴“滚石上山”更需改革加力
5.创新是推动东北振兴的重要力量
6.东北振兴 民生需求也是动力
7.打通“任督”二脉 为东北振兴提速
[文章精彩开头示例]
1.习近平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他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经过十多年的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积累了雄厚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当前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回首过去,东北振兴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东北振兴好比“滚石上山”,到了不进则退、不进则废的关键阶段。
2.乘坐高速经济列车奔驰十年,东北板块突然减速,东北大地正经历着一场在阵痛中寻找新生的思路之变。“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既定战略”,“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东北经济浴火重生指明了方向。
[文章精彩过渡示例]
1.事实上,上世纪九十年代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出现严重不适应的“东北现象”。经过十年振兴,东北三省无论是经济总量、企业技术水平、群众生活水平,还是抗风险能力,与当年相比都大大跃升。回首当年的“东北现象”,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很多人是“悲壮的承担”。而在新常态下出现的“新东北现象”,需要化解的是“成长的烦恼”。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于东北经济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分析。表面上看,“新东北现象”是外需不足、投资拉动减弱造成的“减速”,实质上是没有解决好的传统产业发展困境和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计划经济沉疴造成的体制机制制约没有根除,“硬发展”又造成了矛盾叠加。不可否认,在东北一些地方,速度至上重于效益至上,发展导向重于转型导向,投资拉动重于创新驱动,有形之手重于无形之手,保守观念重于改革意识。这正是当前东北经济问题的症结所在。
[文章精彩对策示例]
1.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是治本之策。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比重大、基础好,但是国企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极不适应,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少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把国企推向市场,不做好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习近平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2.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是治本之要。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重工业比重偏大,工业布局同质化程度高,迫切需要推进结构调整,走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的路子,形成合作共生的良性互动。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多策并举做好“加减乘除”法。对于基础雄厚的装备制造业要做大做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培育,对于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对于传统产业要改造提升,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扩大,对于民营经济要积极发展、大力扶持,如此等等。必须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治本之要,彻底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单一经济结构模式,以结构调整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3.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是治本之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条铁的规律适用于民族和国家,也适用于企业发展。企业吃老本、不创新甚至慢创新,就要失去活力,就要停滞落后,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充分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东北老工业基地由新中国初期全国领先,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落后全国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结果。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走创新发展、创新引领之路。要鼓励创新创业,既要营造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又要切实采取激励措施,大胆试、大胆闯,允许失败,目的在于让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治本之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抓民生或者民生没有保障,容易诱发不稳定因素,而没有稳定,企业发展无从谈起。此外,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促进消费,加快服务行业发展,从而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由于国企经济效益下滑,相当多国企职工生活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一笔经济账,而且是一笔政治账。只能抓好,不能糟糕。只有这样,才能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精彩结尾示例]
1.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新旧动力转换还比较艰难,形势愈加复杂。对于正处于“滚石上山”阶段的东北,更需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用改革激发出内生发展的巨大活力和动力,趟出一条振兴发展的新路来。
2.我们期待,东北地区在新一轮的振兴过程中,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捕捉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方面,能够有实实在在的突破。
3.相信只要真正优化体制机制,完善市场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民生产品,在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东北地区一定会找到经济振兴的又一个新动力。
4.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发展版图上,东北将会成为奠定中国制造业强国地位的重要一极;在未来各地你追我赶的差异化发展背景下,东北将以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绿色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的一片绿肺;在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格局中,东北将成为东北亚区域发展中心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5.“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这是清醒认知,也是自我定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正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更需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所谓输血重要,自我造血更重要。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北地区必将谱写出浓墨重彩的新章节、赢得更丰沛的尊严和尊重。
关注"566公务员"官方微信,获取真题及答案、最新资讯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