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向改革在路上学规范表达
第一集:时代之问
1.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们的改革,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在中国“往哪儿改”的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含糊。
2.两句话都讲才完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它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3.改革的五大关系
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一是强调必须构建起丰富全面的改革目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中央明确了各领域的分目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征凸显。二是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重要性。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它领域,同时也需要其它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唯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开辟改革新局面。三是强调要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体现在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里,体现在改革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里。
5.全面深化改革之“深化”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一是强调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须向纵深推进。必须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二是强调要具备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三是强调改革者要敢于触碰深层利益,敢于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要敢闯敢试,能尽责,敢担当。
6.改革的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坚持“问题导向”是其鲜明特征。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全面深化改革既形成统筹推进之势,又展现重点突破之力。在一些重大改革领域,中央既作出整体推进的部署,又选准重点,鲜明提出改革的先手棋是什么、当头炮打哪里。在一些复杂的改革难题面前,中央引导大家去准确判断问题的主与次、轻与重、急与缓,用符合实际情况、符合改革内在规律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7.改革与法治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注重法治引领、强化制度创新的根本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一论断,鲜明定义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即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8.制度创新引领改革
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越过事物的表象,击中改革的要害,抓住改革的根本;更能使改革态势跃出局部,延展到全局;更能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达矛盾汇聚的深处和利益交错的枢纽。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体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在改革的破与立之间,在此项改革与彼项改革之间,在改革与法治之间,构建起稳定的连接体系。
9.法治引领制度创新
在法治引领下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含量,让改革中的“破”更有分量,让改革中的“立”更加稳固。
10.人民才是改革主体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布局。“获得感”一词,诠释着改革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论断,格外醒目。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焕发改革热情、投身改革实践、分享改革成果,人民始终是改革的主体。
11.搭建改革“四梁八柱”
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头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这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达到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放眼今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12.新的改革思想
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开放思维拓视野……这些新的改革思想,夯筑着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基石,并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13.回答时代之问
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透过一个个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回应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时代关切,也深刻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4.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用改革激发活力,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与发展中受益。今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
15.新常态的三个特点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速度、结构、动力,六个字,三个关键词,勾勒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
16.因时而变和随事而制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改革家总是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以简洁凝练而又内涵丰富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用“新常态”来定义当下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这当中透射出的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战略定力,扫清了人们思维上的迷雾,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鲜明回答。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带来的是党中央经济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
17.标本兼治的药方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中央继而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的药方。去产能,让绝对过剩的产能退烧去热;去杠杆,消除瘀堵虚肿,让资金血脉畅行;去库存,消除困扰发展的炎症病痛;降成本,减税降费,为企业休养生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补短板,提升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培育发展新产业,让经济社会发展强身健体。
18.结构之变的关键
结构之变,是追求质量效益之变,更是经济发展方式之变。结构之变,是全面之变,更是深层之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着力点,就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结构之变的关键。
19.国企改革的变与不变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篇章,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国企改革,不是要把国企改散了、改垮了、改没了,而是体现“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国有企业布局,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改革的内在哲学,就是“变与不变”。不能变的,是“两个毫不动摇”。能变的,是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
20.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回答了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则为“干什么”勾勒了前行路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怎么干”提供了思想方法。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光芒,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
21.制度优势和关键在党
带领这样一个大国跨过关键的历史关口,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犹如在浩瀚大海中劈浪前行,掌舵人至关重要。既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22.集中领导和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深化政治领域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把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23.巨轮的力量之源
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让中国这艘巨轮在驶向复兴彼岸之时有了坚定而正确的掌舵人,那么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巨轮航行的力量之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出的总目标。
24.广泛参与的权利
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表明,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
25.基层协商和社区治理
全面深化改革起于顶层设计,达于广袤乡野。生长于城乡社区的基层协商,为发展基层民主探索着新路径。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群众的实际困难、矛盾纠纷,多数要在这个基本单元里解决。
26.划定权力范围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法律框架下深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就是依法划定权力行使范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7.公平正义之意义
公平正义,是雕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坐标。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里,司法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老百姓的心里,法就是天。如果这道防线失守,受伤的将不只是公正。公平正义如同空气与水。它不能缺席、不应迟到。
28.司法责任制是牛鼻子
2015年3月24日下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给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关键一招——“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司法责任制,短短5个字,直指要害。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司法责任制改革对症下药,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落实司法责任制,就是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29.作为最后关口的法庭
围绕“审判”这个中心,锚定诉讼制度的短板,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诉调对接,一系列改革措施从顶层陆续推向了基层。法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个关口,正在改革的“破”与“立”中,成为守护公正的一扇铁壁。
30.改革船到江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追风踏浪,如今已经船到江心。不是小修小补,不怕伤筋动骨。这是一场广度、深度、难度远超以往的司法改革。
31.四个坚持与人心所向
为什么这场波澜壮阔的司法体制改革能够取得历史足以铭记、老百姓十分有感的成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司法规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正是这“四个坚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32.三个事关与时代使命
在与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法学专家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事关”论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时代使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信仰法治、坚守法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的新时代与新高度。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和声共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同步向前。
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
33.规矩与生面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34.立国、立人和立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35.文艺正确方向
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
36.割舍利益和统一治理
改革,就是要冲破传统的博弈思维,割舍已固化的部门利益,通过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第七、八集:强军之路
37.发展史就是创新史
一部人民军队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党指挥枪”等一整套建军原则制度,到抗战时期实行精兵简政;从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调整体制编制,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百万大裁军,仅建国后大的改革就有13次……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
38.改革路上勇者胜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我们不仅要赶上潮流、赶上时代,还要力争走在时代前列。改革,是弄潮的历史自觉,也是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
39.方案设计决定改革成败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故宫角楼,之所以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在于设计的科学精巧。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方案设计得科学不科学、精准不精准,直接关系改革成败。
40.总体效应催生总体效果
还在谋划改革之初,习近平就指出,要把握改革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41.改革再造领导体制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千头万绪,必须牵住牛鼻子。习近平把改革的突破口,放在了打破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和大陆军体制上,下的第一手重棋就是再造领导指挥体制。军委机关调整组建是整个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的龙头,是这轮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改革举措。
42.改革之难
难在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难在突破既得利益的羁绊。
43.体制一变天地宽
抓住治权这个关键,高悬纪检、巡视、审计“三把利剑”,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中国军队治军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44.改革首战定局
“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领导管理体系,立起了人民军队新体制的“四梁八柱”。
45.历史风雨孕育改革
改革的雷电,总是在历史的风雨中孕育。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让人民军队认识到了现代后勤的重要性。周恩来总理当时就提出实行三军联勤体制的设想。
46.防止穿老鞋走新路
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转并行,主动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防止穿新鞋走老路。
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
47.党建改革目标的中心要素
破藩篱,去顽疾,立规矩,建制度,正风气,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改革大幕由此拉开。这项改革总目标的中心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制度,一个是能力。这都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取决于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正因为如此,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48.改革选人用人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改进推荐考察办法,多从谈话调研中听民意,多从口碑中看德行,真实了解民意,正确集中民意。这样才能提高民主质量,也才能把更多的好干部选出来。
49.改革领导者与革新者
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在这场伟大深化改革中的自我革新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
50.直面问题和自我革命
作为一个具有96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始终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解决自身的问题。
51.活力与难题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了的乡村。在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身上,既体现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活力,也体现着变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014年6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构建新型户籍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不是让农民简单地进城,而是要真正共享城市公共服务。
52.知易行难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53.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改革推公平、以改革提质量,成为共识。改革贯穿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个领域,着力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
54.真刀真枪和大刀阔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真刀真枪、大刀阔斧,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55.改革永远在路上
全面深化改革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又始终面对新的挑战,始终面对更艰巨的任务,始终行进在伟大征程上,永无止境,永不停步。
语言晋级:
通过“不”字所造出来的排比句,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办法,强化了肯定的意义,在论点论据论证,开头结尾中都能够起到润色文笔,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五分钟不嫌短,三五句话不嫌少,三五个人不嫌散。
职务高不等于觉悟高,党龄长不等于党性强,年龄大不等于格局大。
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不以位高而忘本,不以权重而忘形,不以名利而迷失自我。
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决不允许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听党指挥不含糊、练兵打仗不懈怠、改革创新不畏难、永葆本色不变质。
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
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
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
不搞先表扬、后建议,不搞避实就虚、言之无物,不搞只摆现象、不查本质,不搞一团和气、你好我好,不搞穿靴戴帽、虚晃一枪。
思想不能疲、劲头不能松、措施不能软。
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
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
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
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
喊口号不走心、表态快不落实、贴标签不真改。
坚定信心不动摇,面对纷扰不走神,直面得失不纠结,落实责任不懈怠。
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风险不能渡过、就没有什么任务不能完成。
立场不移、本色不改、初心不变,让留就留、让走就走、让调就调,不提条件、不讲价钱、不打折扣。
赶不上步伐、跟不上节奏、撵不上进程。
心思不分散,精力不游移,干劲不松懈。
把不准时代脉搏、摸不准官兵思想、找不准问题“穴位”。
工作不拖泥带水、办事无差错漏情、事不隔天案不积卷。
传导压力不够到位、指令性要求落实不够到位、日常教育管理不够到位。
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不是简单了,而是更复杂了;标准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
靠不上去、说不上话、站不上位。
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干。
在大事大非问题上不糊涂,做明白人;在体制转换关口上不迷茫,干明白事;在作风形象考验上不丢分,交明白账。
不讲条件、不搞变通、不讲价钱、不打折扣。
感情上融洽不隔阂,职责上分工不分家,问题上齐抓不推诿,工作上补台不拆台,权力上负责不独揽,原则上坚持不违背,责任上承担不回避。
不善于容人之长,不懂得容人之短,不愿意容人之失。
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利所惑、不为私情所困。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流言所惑,不为暗流所动。
走程序不是走过场,走程序不能搞拖推,走程序不容“潜规则”。
越是身处重要历史关口,越要立起思想旗帜“不迷航”;越是面临重大历史考验,越要挺起精神脊梁“不缺钙”。
不让老实肯干者吃亏,不让夸夸其谈者占先,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真正让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
目标不变,劲头不松,步调不乱,底线不失。
“四个意识”不能淡,焦点方向不能偏,节奏力度不能变,工作落点不能空。
钱不乱花、事不乱办、权不乱用、脾气不乱发。
改革转型,体能素质能不能跟上?换岗交流,融入新单位会不会受排斥?从零开始,成长进步空间有多大?
战斗力建设不存在波动期、体系运行不存在磨合期、管理教育不存在空档期。
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领导没有说过的不敢干,文件没有规定的不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不敢试。
不搞门户之见,不搞厚此薄彼,不搞亲疏远近。
训练不怕苦,任务不怕险,奉献不怕亏。
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
学习教育的自我加压改造不够,整改问题的有效攻关施策不够,践行合格的严实作风标准不够,检查指导的精准纠偏正向不够。
思想上不松紧,意识上不越位,能力上不缺乏。
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距离再远决不忘忠诚,氧气再少决不缺精神,海拔再高决不辱使命,环境再苦决不破规矩。
骨头再难啃也不回避,敌人再强大也不畏惧,战争再难打也不退缩。
工作标准一点不降、训练内容一项不少、安全工作一件不松、事故安全一个不出。
没有一股子韧劲,没有一股子干劲,没有一股子狠劲,必然闯不出一条新路,等不到“春暖花开”,也到达不了“远方”。
“练为战”是融入血脉永不能忘的训练指导,“打胜仗”是实战训练永不能丢的核心目标,“供给侧”是训练改革永不能偏的着力重点,“磨利刃”是锤炼拳头永不能虚的实在举措,“走出去”是引入活水永不能断的渠道源泉。
跟不上去、做不到位、落不到底。
不是淘汰,而是奉献;不是失落,而是荣誉;不能忘记,而应铭记。
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失信仰、不丢理想。
有些课目训了,不代表训精了;有些内容练了,不代表练实了;有的训练时间够了,不代表训强了。
放眼全局不为细节所累,立足长远不为现实所扰,抓住本质不为表面所惑,顺应形势不为身份所限。
移的是驻地,不移的是忠诚;换的是任务,不换的是使命;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
战士问题不出班排、党员问题不出小组、干部问题不出支部。
经济发展不忘国防建设、财政预算不忘国防投入、重大事项不忘国防工程、人才培养不忘部队官兵。
作风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减、标准不降。
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系统的而不是琐碎的,是深入的而不是浅显的。
不写汇报材料、不搞超标接待、不搞层层陪同。
不喊空洞口号,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应景工程。
解决党的意识不强问题、解决组织观念不强的问题、解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
不因独处而无视,不因事小而轻视,不因私欲而漠视。
维护核心不动摇、执行命令不含糊、落实指示不走样。
学习不深入、言行不一致、运用不恰当。
备战工作不松、训练水平不降、打仗能力不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