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点击查看: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指导
背景链接*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名单中一共有137所高校,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榜单出炉,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走上新起点、跨入新阶段。
“双一流”建设的初心和落脚点为: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以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国教育,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提供才智支持、精神动力
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钟秉林就指出,此次“双一流”建设5年一周期,滚动淘汰,不搞终身制,而是根据绩效考核等因素将进行竞争、实现有进有出。也就是说,“双一流”不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而是确立一种新的高校竞争机制,实现开放、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综合分析*
[原因]
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一流大学的建设。不论中外,世界一流大学都被赋予了这样的使命:引领科技文化创新,培养社会各界英才,乃至构筑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现代大学已经走过百余年发展史,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同时面临不少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发表论文重要,更重要的是构建良性研究机制;一流人才重要,但无序人才挖抢大战只会助长短视功利,加剧教育资源失衡;雄厚资金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鼓励大学差异竞争,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格局。
[意义]
高等教育已然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每所大学的定位和任务不一样,起点亦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不是每一所高校、每一个学科都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遴选过程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这是对高等教育的战略性调整,将引导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进而重构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入选“双一流”名单,首先是对于各高校综合实力与学科基础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意义上,不少高校将之视为一种新的荣誉和激励,实属正常。但也要看到,能够进入“双一流”建设序列,对于高校而言,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和挑战。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均需通过“建设”来实现,它指向的是将来时,重在建设,而并非对现在的盖棺定论。
[条件]
放眼全球,构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元素不外乎三点:一流学者,一流学问,一流学生。
一流学者是大学的灵魂。“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用心育人,是对大学教师的当然要求。另一方面,校方提供条件,充分释放学者的创造潜能和动力,方能实现学术水平的不断超越。
一流学问,既包括科研产出,也涵盖人才培养。传道授业、精进学术,双脚走路,不可偏废。
一流学生,有健全人格和家国情怀,有开阔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积极的行动力,是未来的中坚栋梁。
[对策措施]
“双一流”名单公布,对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后续的“建设”才是重头戏。在宏观层面,需要在高校自主权、财政扶持、评价机制方面作持续改革;在微观层面,需要各高校调整好心态,既要看到其中的荣誉与激励,更要意识到被赋予的期待与使命。
“双一流”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两个关键,一是为所有高校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空间,二是学校在这个平等竞争空间中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要用新的思维、新的制度进行“双一流”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