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进入冬季,北方多地遭遇冷空气活动,一些地方开始提前供暖,采暖与环保能否兼顾的话题再一次受到人们关注。前不久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做好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形势,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加注重精准施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
今年以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对纳入正面清单内的企业实行差异化管控,加强帮扶服务,优先保障生产。在河北省11月初启动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中,1640个纳入清单内的项目(企业)在满足环境管理要求基础上,享受到了“不停产、不限产、不检查、不打扰”的待遇。
解读
[提出观点]
在重污染天气状况下,对一些企业实行停产限产措施,是特定时间段内改善空气质量的一种必要应急措施。但是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大而化之搞起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长远来看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只有对落后的发展理念、生产方式进行“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治理,更多的绿色高质量的企业才会茁壮成长。
[综合分析]
在环保应急中搞“一刀切”不是严管,而是乱管。与此相对立的另一个误区,则是重新放任自流,撒手不管。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多次明确禁止“一刀切”行为,并出台了专门意见。但不少地方在落实的时候,又当起了“歪嘴和尚”,曲解上级精神:既然要求不搞“一刀切”,那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一刀都不切”。一些地区空气质量出现反弹恶化,正是这种“念歪经”的行为所致。两种极端做法,本质上都是形式主义,是懒政、怠政、庸政行为。
事实证明,环保“一刀切”简单粗暴,长远来看不会有效,只是暂时遮盖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必须受到整治。但如果“一刀都不切”,只能是养痈遗患,将环保欠账越拖越多、污染的包袱越来越重。只有对落后的发展理念、生产方式进行“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治理,切去造成环保问题的病灶,更多的绿色高质量的企业才会茁壮成长。
百姓要蓝天,企业要挣钱,并非是“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体。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为了满足群众对美好环境质量的需求,更是促进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动力。从长远看,天空要彻底变蓝,必须要让企业变得更绿;企业只有变得更绿,才能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变得更强。
立足眼前,则需要牢牢把握不搞“一刀切”的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只要下足“细功夫”,做出精管理,树立绿导向,不仅会有好空气,还能催生更多好企业。
[参考对策]
杜绝一刀切,可借鉴河北省实行的正面清单监管制度,这有利于兼顾环保应急管理生态效益和企业正常生产经济效益。
首先,用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检验企业环保成色,应急管理不停产,本身就是一种正向激励机制,将优质企业纳入清单,可以树立起扬优抑劣的绿色导向。
其次,用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有效约束环保监管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大大压缩了人为“放水”的暗箱操作空间,用制度明确责任、落实责任。
第三,用动态管理的模式,明确了正面清单并非“免死金牌”,优进劣出的规则,既让优秀企业时刻紧绷生态环保这根弦,从而精益求精追求绿色生产,也为不达标的企业或者有缺陷的企业树立起环保标杆,明确了改进方向。
资料来源:
经济日报:避免“一刀切”须下“细功夫” 陈发明
相关链接:
相关推荐:
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 公务员考试经验 | 面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