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近年来,以民宿为代表的共享住宿在我国呈现井喷之势,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民宿平台提供的民宿可能让你大跌眼镜。人民网记者调查发现:假地址、模糊的房产证、空白的租赁合同,完全虚构的“房源”,甚至用公厕照片充当房源卫生间,都能通过民宿平台审核;订的“经济间”居然是个阳台,因为台风退订民宿,1000多元房费只退100元清洁费;房东不查身份证,没人知道隔壁是否住着逃犯,电视机上可能有针孔摄像头,燃气管道可能断裂漏气……
公考解读
[提出观点]
共享民宿要从兴起走向繁荣,还隔着太多的消费乱象,需要打“假”,需要填“坑”,需要避“险”。
[综合分析]
在人们关于民宿的想象里,充满了各种诗意的表达。随着互联网民宿平台扎堆出现,用户怀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进行尝试,期待经济实惠的同时,更期待在精神和文化层面寻根诗和远方。房东和住客直接在网上“面对面”,预订民宿变得简便易行,民宿市场因而迅猛发展,日益成为传统酒店之外,人们外出住店的重要选择。
然而民宿市场的乱象,刷新了公众对于民宿的看法。少了想象中的文艺气息,多了“眼前的苟且”,甚至是“现实的不堪”。民宿房源之“假”,入住规则之“坑”,隐私安全之“险”,可谓从源头信息虚假,到交易公平缺失,再到安全保障阙如,全环节和各方面的重重乱象,叠加呈现于野蛮生长的民宿市场。
首先,房源的真实性,直接关乎民宿的安全及事故责任的认定。“实际位置与平台显示位置相差8公里”之类虚假信息,就是对消费者的欺诈。民宿平台不能仅以格式条款单方免责,而将核实房源真实性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消费者。胡乱填写的信息都能轻松通过平台审核,如此审核机制实质上毫无意义。
其次,预订、退订没有明确规则,预订房间与实际描述不符,因故退订只退房不退钱……凡此种种,民宿平台负责的似乎只有收费,却任由一个又一个的“坑”,现实摆在消费者面前。消费者甚至连差评权都没有,房东只需将差评房源下线,然后重新上线,就能消除差评。民宿平台以格式条款规避自身义务,加重消费者责任,明显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
最后,入住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和人身安全无法获得有效保障,入住民宿后很可能会“裸奔”——平台账号被盗刷、入住被偷拍等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民宿还存在燃气泄漏等安全隐患……这些“险”的存在,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事实上也已危及民宿合法存在的底线。在安全保障上“裸奔”的民宿市场,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只会走向被消费者抛弃的不归路。
[参考对策]
对于互联网民宿平台这一新兴行业,我们应该多些包容和审慎,但在当前监管规则及行业内部尚未形成有效规制的情况下:
一方面,民宿平台不能继续当“专职收费员”和“甩手掌柜”,不能再以“免责声明”对乱象“高高挂起”,要在明确责任基础上,以法治之力,强化自身责任和担当。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平台责任,打造一个管理规范、竞争有序、规则公平的民宿市场。
资料来源:
人民网——人民财评:民宿乱象丛生,平台不能做甩手掌柜 舒圣祥
相关链接:
相关推荐:
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 公务员考试经验 | 面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