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面授 - 团购 - 书城 - 视线 - 模拟考场 - 考友录 - 论坛 - 导航 -
首页考试吧论坛Exam8视线考试商城网络课程模拟考试考友录实用文档求职招聘论文下载
2013中考
法律硕士
2013高考
MBA考试
2013考研
MPA考试
在职研
中科院
考研培训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四 六 级
GRE考试
攻硕英语
零起点日语
职称英语
口译笔译
申硕英语
零起点韩语
商务英语
日语等级
GMAT考试
公共英语
职称日语
新概念英语
专四专八
博思考试
零起点英语
托福考试
托业考试
零起点法语
雅思考试
成人英语三级
零起点德语
等级考试
华为认证
水平考试
Java认证
职称计算机 微软认证 思科认证 Oracle认证 Linux认证
公 务 员
导游考试
物 流 师
出版资格
单 证 员
报 关 员
外 销 员
价格鉴证
网络编辑
驾 驶 员
报检员
法律顾问
管理咨询
企业培训
社会工作者
银行从业
教师资格
营养师
保险从业
普 通 话
证券从业
跟 单 员
秘书资格
电子商务
期货考试
国际商务
心理咨询
营 销 师
司法考试
国际货运代理人
人力资源管理师
广告师职业水平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统计从业资格
经济师
精算师
统计师
会计职称
法律顾问
ACCA考试
注册会计师
资产评估师
审计师考试
高级会计师
注册税务师
国际内审师
理财规划师
美国注册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安全工程师
设备监理师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师
二级建造师
招标师考试
物业管理师
电气工程师
建筑师考试
造价工程师
注册测绘师
质量工程师
岩土工程师
暖通工程师
造价员考试
注册计量师
环保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给排水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材料员考试
监理工程师
房地产估价
土地估价师
安全评价师
房地产经纪人
投资项目管理师
环境影响评价师
土地登记代理人
缤纷校园 实用文档 英语学习 作文大全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访谈|游戏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申论 > 历年真题 > 北京 > 正文

2014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来源:考试吧 2013-12-9 14:33:38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已结束,考试吧整理“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供考生参考
第 1 页:给定材料
第 3 页:参考答案

  3、根据给定材料反映的北京市中水使用中的问题,以一名水务局工作人员的身份,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中水利用工作的建议》的提纲。(25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内容全面,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

  【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这道题是一道建议类的应用文写作题,要求以一名水务局工作人员的身份,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中水利用工作的建议》的提纲。作答此题一要明确建议的结构,二要注意措施建议的合理可行性。只要紧密结合给定材料,以“现状及重要性—问题—具体措施建议”的思路作答即可。因为撰写的是一份提纲,因此对应用文的格式不做严格要求。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给定资料4~6”为我们提供了北京市中水使用中的相关背景和问题,我们可以仔细阅读这几则材料,找出相关问题的要点,通过问题推出相应建议。

  “给定资料4”第一段主要写了审核部门对中水设施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相关的监管工作以及政策落实的不到位。第三段主要讲北京中水系统不够健全,中水回用规模及管道铺设方面出现了问题。第四段则提到目前高品质再生水厂17座,产能远远不足的问题。

  “给定资料5”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中水成本高,但是价格却没有和自来水拉开差距,影响了中水公司对管道的铺设积极性问题;后半部分则强调了居民节水意识较差,相关节水设施和灌溉方式的不完善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给定资料6”则主要讲了雨水利用系统建设不健全的问题。

  从以上问题可以推出相应的对策,包括提高认识、做好科学规划、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合理价格体系、提升污水资源化水平、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雨水利用系统建设等,即是对进一步加强中水利用工作的建议。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将内容进行分析和加工之后,便可以根据要求和建议的形式进行组织答案了,回答时要注意措施的可行性和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参考答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水利用工作的建议

  北京市水资源紧缺形势日趋严峻,加强中水利用是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的需要。目前我市在中水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中水建设监管不力,中水系统不健全,高品质再生水厂少且产能不足,投资回收慢、成本高,居民用水浪费严重等。为推动城市污水综合利用,我们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做好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做好中水回用规模及管网系统规划,健全中水系统;二要完善健全管理体系。对中水利用建设严格要求、统一规划和建设;三要制定合理价格体系。加强水价体系改革,拉大中水与自来水价格差距;四要建设高品质再生水厂,提高产能,提升污水资源化水平;五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中水回用项目建设运营;六要加强雨水利用系统建设。提高雨水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雨水收集利用率;七要提高认识。提高相关部门中水建设意识,加强监管,加强居民节水意识宣传,提高居民对中水的认识。

  4.有专家指出,目前北京用水需求不断增长,供水缺口日益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将难以走出“扩张—调水—再扩张—再调入的怪圈。请你就这一“怪圈”现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写作思路】

  通过阅读题干可以看出,首先,本文要求就北京“扩张—调水—再扩张—再调入”的用水怪圈现象,写一篇文章。因此,在写作时,有必要在开头分析这种现象。其次,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说明此题属于非命题作文。因此,考生要结合题干中专家的话、写作话题和材料主题,自拟题目。另外,作答要求中提到主题明确,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材料,把握主题,正确立意。

  本文的写作思路如下:开头指出水的重要性,分析北京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介绍用水怪圈的形成,进而提出总论点:要想打破这种怪圈,就必须建立科学用水机制。第二段具体分析北京陷入用水怪圈的原因。第三段揭示建立科学用水机制的意义。第四段提出建立科学用水机制,打破怪圈的具体措施。结尾重申水的重要性,照应开头,进而引出国家在水资源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发出呼吁号召,收束全文。

  【参考例文】

  建立科学用水机制 打破用水怪圈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曾几何时,北京是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现在,却成为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城市。目前,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的1/8,已经突破危及人类生存生活底线的灾难性标准。为此,不得不从外流域调水以及继续开采地下水。由于优势资源过度集中,近年来,北京人口激增,刚性用水快速增长,供水缺口越来越大,从而陷入“扩张-调水-再扩张-再调水”的怪圈。要想打破这种怪圈,就必须建立科学用水机制。

  北京陷入用水怪圈不是偶然的。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大量的教育、医疗、文化等优势资源集中在北京,这就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人口进入,导致城市不断膨胀,加大水资源供给压力。同时,1999年以来,北京遭遇严重的干旱期,平均降水量有所减少,地表、地下、入境水资源量大幅衰减,湿地缩减严重。并且,北京各水体污染严重,永定河、官厅水库等水源地都已停用。另外,水价不合理,居民水资源保护意识薄弱、浪费严重等,也在制约北京走出怪圈。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转折期。建立科学用水机制,不仅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打破北京用水怪圈的最佳方法。

  为此,在未来的用水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利用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打破北京的优势资源垄断局面,做好城市规划,限制北京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其次,要保护湿地。实施最严格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加大投入,修复湿地。再次,要加强水污染治理。严格污染企业准入,将重污染企业进行迁移或升级改造,治理水源地,开发利用再生水。另外,要充分利用雨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水企业,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量使用微灌等节水方式,提高工农业循环用水效率。最后,要合理调节水价。在定价时,以节约合理高效用水为导向,实行有差别的阶梯式水价。同时,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节水意识。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科学用水,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1年,我国开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相信通过建立科学用水机制,开源节流,北京一定能走出“扩张—调水—再扩张—再调入”的怪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推荐:

  【交流】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交流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合格分数线发布通知

  2014北京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时间:2014年1月上旬

  2014年北京公务员面试时间:2014年2月20日-24日

文章搜索
在线名师 1 2 3 4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申论教研室主任,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长期从事公务员...详细
公务员考试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