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法语 | 德语 | 韩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考试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驾驶员 | 网络编辑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Exam8.com) > 资格类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申论 > 申论指导 > 北京 > 正文

专家深度剖析北京公务员申论十大命题来源

来源:新东方 2008-9-26 13:25:04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命题来源一:

  (点评:这是来源于《文化月刊》2006年第01期的一篇文章,请广大考生留意的是,在这篇文章里面,命题人截取了其中许多重要观点和例证作为申论材料,其中有许多材料甚至没有改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对此,建议广大考生在做申论的备考时,在选取相关的背景读物时,不要忽视了一点,相关的专业性月刊很多时候也是命题来源之一。)

  端午节保卫战——寻找失去的节日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中国是世界传统节日的大国。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是传承民族文化,体现民族个性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能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可是,我们的这个“根”却出现了危机,急需拯救!

  从“端午节保卫战”说起

  近日,一个震惊国人的消息传到国内: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据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认识到无形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所占价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实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加上这次指定的无形遗产,“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已达90项。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一的内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物质遗产而言的。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四的内容)

  中韩关于“端午节申遗之争”是从2004年5月初开始的。《国际先驱导报》驻汉城记者关于“韩国准备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报道传到我国后,被国内媒体纷纷转载,引起了国人的极大震动。引发了国人对传统节日命运的关注和担忧。“端午节”俗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这个节日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时令上看,“端午”为“阳极之日”,故《风土记》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辟邪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了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上及屋内各处悬挂香包等等,都和上述节日主题息息相关。以后才渐渐加入了纪念地方名人的内容,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纪念伍子胥或越王勾践及孝女曹娥。 在我国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28个少数民族庆祝这个节日。我国的“端午节”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一的内容,主要对应原材料中“2004年5月初。韩国准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传到我国后,在国内引发了一场‘端午节保卫战’”这一个观点。)

  发端于我国的“端午节”自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怎么突然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了呢?我国人民无论是从客观事实还是民族感情上讲,都接受不了。

  在当时召开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一位领导同志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中国正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他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他希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他还强调:保护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已经为中韩两国的申遗之争划上句号后,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表示: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刘还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无形遗产申报的要求每个国家两年才能申报一项,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一的内容,主要对应原材料中“但是,也有人表示,无形文化遗产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从认同并非坏事,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这一个观点。)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宋俊华博士则表示,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申遗成功后,我国的“端午节”仍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因此,不存在两国的申遗之争,以及韩国“胜出”的概念。如此说来,韩国的“端午祭申遗”对中国是一场虚惊。

  我国节日文化面临危机

  说我国节日文化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请看事实。

  我们处在一个崇尚快餐文化的时代。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在年轻人中渐渐淡化,“洋节”热过“土节”,有人说,洋节日是属于年轻人的,因为这些节日诠释的是一种自由与狂欢,年轻人喜欢朋友欢聚的热闹,喜欢假面舞会的疯狂,喜欢彩照闪跃的美景。于是“汤圆”、“粽子”常常敌不过“鲜花”、“巧克力”。看看每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大、中、小学的校园吧,赠卡的、送礼的、聚餐的、发短信的,忙得不亦乐乎。许多人根本弄不清这些洋节的来历和含义就跟着“潮流”狂欢起来。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给家里老人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的能有多少?脱胎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再也无法同处于工业社会和城市化转型期的青年人的思维步调一致。年轻一代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失去了兴趣,认为这些节日土气、不够时尚。很多外来节日、现代节日冲击了民间节日,本土的传统节日尽显“老态龙钟”。相反,甚至在最重要的春节,人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西方的洋节能在我国如此流行,以赚取更多金钱为唯一目的的商家也“功不可没”。每逢洋节日的来临,商家都主动出击,积极捕捉商机。有关洋节日的宣传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促销战打得火热,对洋节日的流行起了催化作用。每年圣诞节期间,全国各大城市的酒店、茶座、歌厅、商场为了吸引顾客,纷纷装饰“圣诞树”、“圣诞老人”,推出各种优惠服务和特色娱乐节目,让人们品尝“圣诞大餐”。一些老字号餐馆酒家也邀请一些民间的艺术家、说唱团现场表演。影视娱乐业也不甘示弱,各种话剧戏曲和演唱会接踵而至。校园内外的餐厅超市商店也装点的五彩缤纷……利用洋节为自己作宣传,借机促销商品,已经成为许多商家的选择。业内人士分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苦练“内功”的基础上,把自己推销出去,让广大消费者接受自己。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并重视洋节日,尤其是年轻人,无疑他们是很具有消费能力的一个消费群体,所以在洋节日上肯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商家的促销具有一定的消费导向作用,它们对“洋节日”进行大手笔的渲染、宣传、烘托,再揣摩好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取向,钱包会如充气般快速鼓胀。

  为什么以圣诞节为主打的洋节攻势越来越猛,而传统的节日却日渐冷清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为数众多的西方人士到中国工作和旅游,西方的很多传统习惯自然被带了进来并逐渐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已经加入WTO,西方商业文化附着在商品上汹涌袭来。中国人生活方式在进一步丰富的同时,老百姓心中的传统文化观念必然会受到冲击。

  二是现代青年追求新鲜、时尚、表现个性的时代特征也推动了怪异文化的形成。而对于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中国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已经把它变成了聚会、疯狂、开心、狂欢的盛宴,一种追逐时尚、张扬个性的代名词。

  三是从民俗学的角度上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春节重温亲情,“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时间,主要是外出旅游,或干脆休息或睡懒觉养精神。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圣诞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对于青年人来说,洋节日更能够张扬一种自由的心情。经济越发达,居民收入越高,对闲暇时间的精神追求也就越强,人们需要一个享受生活、放松自己的理由。

  还有,电视进入家庭以后,对传统的节日和节日文化的冲击也不可小视。一部又一部的电视连续剧,一场接一场的体育比赛,一个又一个的综艺节目,还有什么“成功6+1”、“明星剧场”、“超女”选拔赛等等吸引了大批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和视线,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就像“后妈”跟前的“孩子”,丧失了自己应有的位置。

  其实,我国节日文化的匮乏不独都市,广大农村也明显冷清。笔者曾回山西的故乡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说,那里是有节日,没文化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元宵节前后,群众性的扭秧歌,练武术,跑旱船,唱大戏,要热闹一个正月。现在除了零星放点鞭炮外,变的和平时没有两样。中秋节青年、儿童耍大鞭、放洋灯、赏月的风俗也失传了,只剩下了吃月饼。三大传统节日如此,其他节日就更是淡如白开水了。

  60多岁的袁老伯一辈子都生活在贵州盘县这个小县城。说起这些年的春节,他说,与城市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相比,盘县这样的小县城显得很冷清。出门转转,除了各商店多了些年货,街上没有红灯笼、没有鞭炮声、没有秧歌、没有电影。走过居民区,听见的是处处麻将声,看见的是人们一脸的疲惫。春节,对于像盘县这样的小县城的老百姓来说,似乎就只有打麻将这一种娱乐方式。

  可是从前的春节不一样,袁志伯说那是热闹的春节。从年三十的晚上开始鞭炮声就不绝于耳。新春的钟声一响,整个县城的天空都被五彩斑斓的烟花照亮,染成五颜六色。大年初一,不长的街上挤满了四面八方赶来的老百姓,秧歌、高跷、花船从街头扭到街尾,老百姓自制的巨龙在空中上下翻腾。晚上,搬上小板凳,孩子大人一起涌向操场,看专门为春节放的露天电影。赶庙会、猜灯谜等都给百姓的春节带来无限快乐。可是现在好像什么都没有了,连仅有的一个电影院也很久没有电影可放。秧歌更是好多年没扭过,大街上连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也没有。看来,广大农村有节日,缺文化是普遍现象。

  还有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异化着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一味追求经济数字,传统节日成为了一种摆设,从而远离了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及亲情、团聚这些永恒主题。

  在我国日益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下,物质上渐渐富足起来的人们却不无尴尬地发现,那些过去曾给我们带来欢乐与美好回忆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在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实在不能不令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人们为之汗颜。在这个包含了太多物质诱惑的时代,实在值得我们牢记:“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根”,没有了根基,何谈民族发展的枝繁叶茂!

  每个国家的传统节日都是由某个重要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所引发。作为后人回顾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民族根基的传统节日,只要其所承载的价值观仍有意义,这个节日就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多样化的节日文化要靠每个国家保护好自己的传统节日来支撑和实现,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是特色的东西。世界已经进入国际化时代,文化遗产非常容易消亡,因此,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在国际上已形成共识。

  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它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决不可低估。

  弘扬节日文化

  应增加法定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士,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我国的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由历法而起源的节日,无论性质还是形式,自然也是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而当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传统节日则从性质到形式,又开始为儒家伦理学说支撑的家族制度服务。

  我国现有法定节日10个,分别是:新年、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国际儿童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其中只有春节属于传统文化节日。其他节日,或来源于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与国家、政府的行政设定有关,有的则是采用国际公例,总之多是近、现代发展形成的历史产物。相比较,我国重视现代节日,忽视了传统节日,我国节日存在着明显的断裂。

  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非常重要,可凝聚人与人的感情。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如端午、清明均值万物复苏时期,人们可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逢秋高气爽时节,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时节,花好月圆,观花赏月……均是人与自然的亲合。此外,重要传统节日来临的一刻,还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民族情感,内涵了很深的中国文化传统。长期以来,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这些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在这份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丰厚内涵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在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日益受到尊重的国际视野中,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当站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并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因为在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和“名片”。

  2005年“两会”期间,纪宝成等人大代表提交了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我国法定假日的议案。全国人大代表的周耀庭倡言,将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还有的学者建议,设“除夕”等为法定假日,春节假期应从大年三十开始。40多位民俗学者也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在年初召开的有关“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观点再一次提了出来。赞成将重要的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日的理由有五条:一、节日不放假使人们淡忘传统;二、节日依旧忙碌,会让我们失去美好的情愫;三、节日休假有利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四、有助于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五、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体现人文精神。这些提议和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我们希望这些提议、建议早日通过官方立法程序,成为法定节日。

  与时俱进,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节日文化的交流正在告别中国单向接受西方节日的时代,而进入一个中外互动、双向交流的新局面。节日文化,全球交融,大势所趋。不仅中国人热心“洋节”,外国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传统节日了。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春节的习俗也远涉重洋,被带到了世界各地。身居海外的中国人欢度春节,放鞭炮、舞狮子、挂灯笼、办庙会等等,为当地增添了热闹无比的喜庆气氛,丰富了所在国的文化生活,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在这些国家的许多城市,中国人的“春节”已经成为吸引游客、刺激旅游业的热点文化活动。

  作为中国传统的春节也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本国的节日。在美国这个多元化文化的国家里,随着华人人口的不断增加,华人的文化也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已有十几个州把中国春节列为合法假日。在菲律宾,阿罗约总统宣布从2005年开始将中国农历初一定为全国假日,这位女总统还亲自出席庆祝中国春节的晚餐会。在2005年春节来临之际,许多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纷纷向中国人拜年,祝贺中国春节,美国总统布什于2月4日就签署了向华人社区的拜年贺词;法国总统希拉克、英国首相布莱尔、意大利总统钱皮、加拿大总理马丁、新西兰总理克拉克、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也以不同形式向华人祝贺春节。许多国家还发行专门的春节邮票。美国、澳大利亚都发行了以中国春节和生肖为题材的纪念邮票,法国邮局2005年首次发行了鸡年邮票。中国春节在世界各国引起如此重视,并成为各国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被各国主流社会所接受,这是可喜可贺的现象。

  我们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节日的流传是漫长历史选择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节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幻化为了一种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代名词。但是,在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冲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化趋势。本来,与他国相比,我国节日体系的文化特色就显得不足,传统节日文化中精髓的东西我们更应坚守,但是在具体形式上完全可以大胆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做出调整。一成不变的节日形式必然无法吸引人们的兴趣,只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传统和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既不失传统应有之意,又能符合时代要求,我们的传统节日必将重新复兴。

  复兴我国的传统节日,关键是唤醒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节日,说到底它是文化的一个方面,传统的节日的形式起始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既要传承历史遗响,唤醒遗存的民间文化,更应使节日文化在现时代得到发展,重视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注进新鲜的文化内蕴。当我们日益关注节假日期间的购物消费和经济功能时,必须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如果我们不改进过节的理念和方式,依然吃喝当头,人情送礼当道,那么,即使法定了传统节日,无非是又给了我们一个吃喝的借口和人情往来的理由,无非让商家又多了几个经济猎物。文化是相连的,文化也是衍生的。缺乏文化自觉状态下的传统节日复兴,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一次次文化操演。

  例如端午节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其实,2000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多年来报纸书刊上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总是只讲它是一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未免过分片面地强调特定地方的纪念性内容,夸大地利用其政治性目的。结果,在相当长的年月里,使几代人不了解端午节的真实内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逐渐失去了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从整体上冲淡并损害了一个全民共享的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对于像端午节这样的多民族全民节日,应当恢复抢救并保护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

  中国民族节日和文化与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热闹、狂欢有所不同,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稳固家庭、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掘、继承和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并将重要的节日列为国定假日,营造节日氛围,提升内涵,可以在节日文化中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对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有“树魂立根”的作用。

  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法规显然不够。政府、企业、媒体、民间,庞大的支撑群体必不可少。2005年8月11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又称“乞巧节”),由广州市天河区委、区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协办的“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于8月10日在天河区珠村拉开帷幕。“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再现了清末民初珠村乞巧节的盛况。在政府搭台支持下,民众通过文化节的活动,对“七夕”加深了解和认同,在活动中体味我们古老节日的魅力。类似活动,全国各地还有不少。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节日是全民的节日,节日文化是大家共有的财富,它的重建当然也需要全民的投入,让我们每个公民都拿出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早日迎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全面复兴。当我们每一次在庆祝欢度节日时,都应着眼于帮助节日传统在文化中的延续,或者使其发生新的变化和增容。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去继承和传递节日文化,更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让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搜索
在线名师 1 2 3 4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申论教研室主任,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长期从事公务员...详细
公务员考试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