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多重性 |
第 2 页:思想性 |
第 3 页:争议性 |
3、争议性
我们以前都在说,申论考试都是考一些中性的,非敏感的,不涉及争议性的话题。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要说敏感和争议,没有一个话题比2008年的怒江水电站的建设问题更加同时兼有这两个特点了。首先说争议性,怒江水电站建与不建的问题从2003年就开始争论,争议的双方都各不相让,反对者主要是绿色家园等一些NGO,也包括一些工程师和地质学家,赞成者主要是地方政府和电力开发商。对于这个争论中央政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温家宝2004年2月作了一个批示,原文是:“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这个批示看起来模棱两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有了这个批示之后怒江水电站暂时是建不了了,所以有很多人说温家宝总理的这个批示是NGO参与公共政策的胜利。但是这个批示并没有完全否定水电站建设的可能,所以云南省政府和电力开发商在2004年以后一直在继续努力,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的态度有所松动,怒江开始有选择性的,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动工建设。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件事情究竟要怎么做,政府的态度也不是非常明确,这才需要大家共同来参与讨论。这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2004年国家考试中涉及一个要不要限制城市车辆的数量问题,2009年中考察的粮食是否要涨价的问题。此外还包括一些地方考试,其中包括深圳市2008年下半年考察的是否要救楼市的问题,北京2007年考察的是否要取消小摊贩的问题的,2009年湖南省考察的是否要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及我们社会上讨论非常热烈的中学文理是否要分科的问题,是否要取消高考的问题,是否要提高个税的起征点的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有人会想这些问题是不是太敏感,有些批评政府的话是不是不能说。这样的担心没有太大的必要,就我们的申论材料来说,有些材料指名道姓的批评政府,2007年国家考试中说到河北两个村的征地情况就是对当地政府工作不力的批评,北京2007年一个涉及听证制度的材料也直接指出好几个地区的听证会听涨不听降。通过说这些例子,我们要说明一个事情,政府是可以批评的,只要你的批评是理性的,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你只是知道一味的讽刺甚至漫骂,不但于事无补,也没有必要。要说到敏感的问题,三峡工程应该是很敏感的了,但2008年国家考试中有好几段批评三峡工程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说到三峡的泥沙淤积,三峡的移民等等问题都被指出来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有前途和未来政府,是应该面对问题的,而不只是一味采用鸵鸟政策逃避问题。2008年的命题也看出命题组的开明态度,看出作为政府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积极态度,这也是作为一个公务员应该有的态度。
表格3.
年份 | 材料 | 争议的问题 | |
2011年副省级 |
一方观点 | 另一方面观点 | |
为治理黄河而奔波半生的水利专家王化云同志在其回忆录《我的治河实践》中辛酸地叹道:“黄河不可能变清……黄河也不需要变清。未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我认为应该建立在黄河不清的基础上。” |
当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一千多位代表面对修建三门峡水库这样一个承载着国人“黄河清”千年梦想的工程,一个“战胜自然的伟大计划”,一致欢呼通过,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黄河是否需要变清 | |
2010年浙江 |
但此时中央又出台严格措施,要求节能降耗,定下的目标是到“十一五”末节能降耗达到20%,这比浙江省自己规划的15%的目标高出了5个百分点。浙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省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能源资源供应外向依存度逐年扩大,环境容量几乎饱和。 |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和浙江各级政府都出台了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将直接拉动钢铁、建材、有色等高耗能产业的增长。同时,随着浙江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新增用能也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 |
产业政策和能源缺乏之间的矛盾 |
2009年国家 |
“13年了,回想起来,当时的决定很正确。”作为香港某电子集团董事、总经理,徐老板一脸庆幸。他一再跟记者提起依然在东莞等地办厂的朋友们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尴尬境遇,庆幸自己提前13年向广东山区罗定市的迁移。 |
某专家认为,东莞为了企业转型不断探索而仍不得其门而入,全国其他地方的“东莞化”却如火如荼地进行。……内地省区提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类口号,实非明智的选择。 |
产业转移的是否可行的矛盾 |
2010年4月联考 |
M经理:我认为涨价和外资没任何关系。西北某市从1992年到2006年水价上涨了七次,而某知名外资水务集团是2007年与该市进行合作的。 |
X专家: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外资公司购买了我们水项目的股权后,势必会对水价的上涨带来一定压力,投资是要收回利润的。 |
外资进入水市场会不会带来水价上涨 |
争议性的材料通常情况下都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可以赞成一方反对另一方,也可以协调,也可以另辟蹊径。总之建议面对这些材料只要我们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无论持什么观点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