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试吧论坛Exam8视线考试商城网络课程模拟考试考友录实用文档求职招聘论文下载
2013中考
法律硕士
2013高考
MBA考试
2013考研
MPA考试
在职研
中科院
考研培训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四 六 级
GRE考试
攻硕英语
零起点日语
职称英语
口译笔译
申硕英语
零起点韩语
商务英语
日语等级
GMAT考试
公共英语
职称日语
新概念英语
专四专八
博思考试
零起点英语
托福考试
托业考试
零起点法语
雅思考试
成人英语三级
零起点德语
等级考试
华为认证
水平考试
Java认证
职称计算机 微软认证 思科认证 Oracle认证 Linux认证
公 务 员
导游考试
物 流 师
出版资格
单 证 员
报 关 员
外 销 员
价格鉴证
网络编辑
驾 驶 员
报检员
法律顾问
管理咨询
企业培训
社会工作者
银行从业
教师资格
营养师
保险从业
普 通 话
证券从业
跟 单 员
秘书资格
电子商务
期货考试
国际商务
心理咨询
营 销 师
司法考试
国际货运代理人
人力资源管理师
广告师职业水平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统计从业资格
经济师
精算师
统计师
会计职称
法律顾问
ACCA考试
注册会计师
资产评估师
审计师考试
高级会计师
注册税务师
国际内审师
理财规划师
美国注册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安全工程师
设备监理师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师
二级建造师
招标师考试
物业管理师
电气工程师
建筑师考试
造价工程师
注册测绘师
质量工程师
岩土工程师
造价员考试
注册计量师
环保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材料员考试
监理工程师
房地产估价
土地估价师
安全评价师
房地产经纪人
投资项目管理师
环境影响评价师
土地登记代理人
缤纷校园 实用文档 英语学习 作文大全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访谈|游戏
公务员考试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Exam8.com) > 公务员考试 > 申论 > 申论指导 > 国家 > 正文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的创新之变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的创新之变

  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录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已于昨日降下帷幕。此次考试中申论科目的命题变化之大、选题之意外、对考生的冲击力之强,相信参考的同学已切身感受。此次命题特点如何?可以用古人看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的八字观感来概括:龙跃天门,虎卧凤阁。龙跃天门,即命题的主题选择、材料组织和题型设计是充满变化的,夭矫若龙,姿态像飞跃天门一样潇洒、难以捉摸;虎卧凤阁,即命题的思想导向、材料的核心内涵、评分的基本规则仍然保持不变,就像猛虎安卧凤阁中央一样平静沉稳。

  不热之热——国考申论命题选材的滞后性与自复性

  申论考前,人们最关心的是“会考什么热点”;申论考后,各界议论最多的又是“考了什么热点”。2013年国考副省级以上和市地级以下申论试卷均以“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具体切入角度则各不相同,省级以上侧重“文化遗产继承与弘扬”,市级以下侧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从选题方向来看,文化事业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安全保护都是长期性、经常性、普遍性热点,但热度不高,因为热点的关注度是同它出现的时机相关的,时效性更强的话题才有更高的关注度,也才可以说是热门的热点。

  从选题时限来看,文化建设是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的热点,今年的考试才全面考察这一话题,显然在时效上出现了很大的滞后性,这是命题者规避考点预测的一个策略。

  再从选题内容来看,建设文化强国、欲自立世界强国之林必先建成文化强国,是2012年国考副省级以上申论试题已经涉及的话题,今年的两套试卷均与这一话题有关,国考竟然重复自己,是让人极其意外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在2010年3月广西自主命题的省考申论中作为主题,此次却成为国考副省级申论的主题;对外文化交流,则是刚刚过去的“9·15”多省统一时间申论考试主题,命题间隔不过两月,竟然又成为国考市地级申论的一个重要论题,证明国考不仅在自我重复,也不回避与省考重复,这是前所未有的。国考命题的独特性、原创性至此被彻底颠覆,需要重新认识。

  由此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国考已经打破了不考热点的定势,但其选择的热点仍然是偏冷门的话题。以往国考通常不考社会关注强烈、议论广泛的大众性热点话题,其总的选材取向是“避热就冷”,在众多时政、社会热点中选取相对冷门题材;历年国考申论考试的基本题材是新闻事件,但主流趋势是“反热点”、“反新闻”,不将最吸引眼球的事件作为材料,只将新闻事件作为背景,如党和国家召开某次会议,国家领导人到某地就某问题进行考察,透射出党和国家的某种政策取向,材料的主体是中外各种案例,并非热门新闻。例如,2009年国考申论考查“经济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问题,2010年考查“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2011年省、市两卷分别考查“黄河治理开发与弘扬黄河精神”、“农村教育文化”问题,这些均属于宏观层面、战略性质的国家大政方针问题,虽然是公共话题却不具有大众性,不是老百姓街谈巷议的那种新闻。

  唯一的例外出现在2012年。去年国考申论试题一反常态考查热门新闻事件,关注大众话题,副省级以上试卷“道德建设与文化强国”主题涉及地沟油、黑心食品、“最美妈妈”等社会热点,市地以下试卷“公共安全与防灾预警”主题涉及上海“11·15”特大火灾、公共交通、社区防灾救灾等大众热点,突破了以往国考命题不接地气、回避热点的定势,而呈现出直面社会热点、贴近百姓生活的新变化。但2012年的文化建设主题,与全国保增长、保稳定、创新社会管理、关注民生改善的主流关注并不吻合,仍然是偏冷门的,在准备热点进行复习时,需要注意这种非主流、非热门的长期、普遍性质的话题。

  第二,国考命题具有滞后性,其选择的题材滞后于它成为“热点”的时间。从近两年真题来看,道德问题、安全问题虽然较热,但选择的事件多数已经淡出公众视线,从信义兄弟的舍生送款到上海的公寓火灾,均有1年左右的滞后期;从2013年的真题来看,所选问题和事件几乎没有时效性,如传统工艺的后继乏人、名人故居与民俗风情的保护和再现、“文化下乡”的举措、基层文化资源的匮乏、外来文化的侵袭,作为现象或措施,可以出现于任何时代、当代的任何时期,是经常性的、每时每刻都存在和发生的,并不算是新、异、广泛关注、吸引眼球的热点,因此,复习申论热点,重点还是要看带有方向性的理论和政策热点,而不是盯住具体事件。

  第三,国考选题具有自我重复性,存在与往年真题、省考试题重合、撞车的可能。以文化建设为大主题,以“非遗”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为具体切入点,国考真题已经颠覆了我们对国考申论命题的认识,它已经没有那么纯、那么专、那么独特,不再是领先于人、独一无二和独树一帜的,相应地,继续参加国考的考生就要做好遇到重复式选题的准备。诸如江河湖泊的保护与开发、能源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曾经在国考和省考中作为重点、热点的重大题材,仍然有再次出现于国考申论之中的可能,精做历年真题,仍然是高效备考的不二法门。

  作文之降与小题之升——蕴藏在国考题型中的申论评分增减之势

  看本次国考两套试卷的压轴戏——试题即作答要求,我们也能感到非常直观和明显的变化。从严格意义上说,小题在国考中已经不存在了,5道题全部顺序平行排列,都是大题,题号已经统一改为汉字,不再像以前那样第一大题设2道阿拉伯数字序号的小题;另一个最明显、最重要的变化是分值,概括阐释题近几年首次提升到了15分以上,应用文题型首次出现了一卷两题,作文题首次降到了35分,这样的升和降,是前所未有的,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客观性题型的比重上升了,主观性题型即文章写作的份量下降了,对通过客观性评分标准能够把握的概括、分析、归纳、演绎、综合能力的考察,已经超过了对于文字表达和文章写作能力的考察,前者更容易有客观标准来评测、衡量,后者就不容易量化评估,这透射出国考命题、阅卷更加追求能力测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通过逐一梳理省、市两套试卷的10个问题,将其归纳为6类题型:

  第一类:话语理解与阐释题型,副省级以上第一题,15分,特点是比以往的同类题型分值高出一半。

  第二类:启示归纳题型,副省级以上第二题、市地级以下第一题,与以往相比,省级变归纳分析为单纯的概括,分值降低一半;市级变无为有,首次出现启示归纳题型,要求原则与做法相结合,做到条理清楚,分值20分,所占份量甚为吃重。

  第三类:问题概括题型,市地级以下第二题,分值15分,同往年真题相比,主要变化是分值提升50%,重要性增强。

  第四类:对策归纳题型,市地级以下第三题,分值10分,同往年相比,字数要求不变(300字),分值降低50%,表明此题的难度要低于问题概括,因问题更为分散和隐蔽,而法国的保护措施则较为集中和显见,主要是根据材料的显隐、题目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分值的。以后未必会每次出对策题都这样设置低分值,较难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综合型对策拟制题,仍然可能设置为20分。

  第五类:应用文拟写题型,副省级以上第三题旅游讲解稿、第四题宣传短文,市地级以下第四题培训讲座内容要点,分别涉及导游解说(口语体)、网站短文、讲座要点三种文体,且应用文题型在省级试卷中出现了两次,一卷两道应用文题,不仅为历年真题所未有,而且打破了“国考市地级下重执行所以重应用文考察”的习惯认识,副省级以上对应用文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六类:文章写作题型,省、市第五题,其主要特点,省级以上命题仍然沿用“就专家、学者、名人富有哲理内涵的话语引发思考”的立意提示形式,市地以下命题首次采用填空式半命题作文,即给出标题的首尾部分,要求考生自行填充主干部分,构成对文章主题的完整概括。综合起来看,省级命题形式保持了原有的难度,市地级作文比以往命题难度提高,标题拟得准不准,成了市级作文必须打好的第一仗。

  由以上情况综合分析,本次国考申论的题型不折不扣的是一次淬火之变,命题者试图在题型和难度上突破自己,用新的题型、新的难度挑战考生,以新题的磨合给国考申论应对与研究带来新的冲击。

  但这些题型虽然是新组合,分值上有新变化,但试题本身并无新突破,仍然为传统题型,因此可能的阅卷标准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对应的作答法则也无须大变。总体来讲,作答本次考试的试题和备考以后的国考申论,提醒考生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更加注重应用文体裁的写作训练。两套试卷,出现了3道应用文考题,每道均有不同,要把握特点、差异化作答,取决于平时对应用文的全面学习、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一是要在体裁上注意区分,口语性的导游讲解和书面性的宣传短文行文用语必然有所不同;二是要在格式上注意区分,有明确对象、有使用场合的讲稿、短文,必定与只有内容要点的讲座提纲有所不同,前者要重格式,后者则可忽略格式;三是要在写法语气上有所区分,表述生动、内容通俗的讲稿、文稿与政府系统内部的培训讲座用稿,显然有内外之别,语气上的轻重、缓急、放松与紧张、平实与严谨,也要注意区分。多做应用文真题、多看应用文的写作资料,了解不同文体的写法,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表达规则,对于考试时答准、答巧、写好应用文是极其必要的。考生务必重视这方面的基础训练。

  其次,继续注意答案的结构框架,保证条理性和逻辑性。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作答框架,但所有的问题都要具备清晰准确的结构框架,具备明畅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则是无可置疑的。前四道题目,每一个都要在整体结构、具体层次上进行深入思考、精心设计,以使结构框架符合评分标准要求。这也需要平时的大量真题训练,特别是做些名师的一对一指导和批改,具体了解什么是结构框架分,如何适应评分标准。

  再次,作文要能联会申、有论有策,不可拘泥,不可空谈。两套卷子的作文题不约而同都要求联系实际,有思想性,不拘泥于材料,说白了就是提倡写陈述、评论与对策论证一体的“政论文”,而不要一段提出问题,二三四段就大段提出对策。省、市两卷的作文题又有各自的特点,省级作文有思想性要求,又从文化学者、作家的题词言论、题词说起,要求考生有更强的理解、引申和发散能力,要认识到“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实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沉淀,“石头”即岩画、文物、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能够讲出岁月、讲出历史,展现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温家宝语),由此联系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趋势、国家政策,才能达到阅卷要求的思想高度。不可胶着于字面本身,也不可拘泥于材料中已经揭示到的较浅层次,要有较强的文化积累和理论政策储备与阐释能力,才可以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地议论风生,让思想的锋芒锐显。

  而市地级以下作文题目,可说之处更多。其作答要求呈现出三个重点、亮点:

  第一,用“填空造句”形式补充文章标题,打破了以往根据专家、学者某句有内涵的话展开引申、申发的命题模式。填空完成标题,需要根据全部材料的主题,选择一个最为恰当、宏观与微观最佳结合的角度补充到题目中,被补充的文句也是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同后文的“大放异彩”共同构成了论题。大放异彩有发展和弘扬两层意思,一是变得更强更好,一是变得更为世人所知。由于材料涉及面广,视野较宽,将论题选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弘扬”、“汉语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国家形象的发展和弘扬”,均是可行的角度。

  第二,作答要求明确提出素材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这就将以往作文命题中的“不拘泥于给定资料”一条要求具体化了,指的素材即论据不限于给定材料的范围,而论证必须同生活感受相结合,这就对文章扩大论据来源、注重结合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个人感悟思考和写作提出更高要求。显然,有独特思考的人,才能感悟更深、联想更多,写出更为优质的文章。

  第三,题目还要求“切忌空谈对策”,显然是针对言之无物的对策罗列模式的文章而言,这为考生当前做题以及今后备考申论都提出了明确导向:议论文写作要有实例、有论据、有感受,有自己的智慧思考和理论储备,越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材料结合感悟、内容充实的文章,越能得到阅卷者的青睐,这也是作文题干中强调“内容充实”的用意所在。

  今后考生要写好国考申论作文,需要注意以往国考考题“理论性高于新闻性”这个特点,例如2011年副省级以上试卷给定资料有关“发展黄河生态旅游经济”的内容,源出黄河文化研究学者昝胜锋的观点,2012年市地以下“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源出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的学术随笔《四川大地震的哲学思考》,原始材料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只有平时阅读过类似的论文和文章,才能深刻准确地理解给定资料,写出契合题意的文章。因此,国考考生还应拓宽阅读范围,在《新华文摘》、《南风窗》等杂志和《光明日报》、《学习日报》等报刊及其网站上查找、浏览涉及公共议题的学术论文、准论文式理论文章,全面掌握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大量占有观点性、对策性资料,让自己的头脑更有深度、知识积累更有厚度,成为一个高于国考测查标准的人,才可能较为轻松地跨过笔试“跨栏跑”的栏顶线。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专题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预告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免费短信提醒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分数线预测

文章责编:majingjing_123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在线名师 1 2 3 4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申论教研室主任,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长期从事公务员...详细
公务员考试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