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论考试中,有一类题,需要考察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此类题为常考题型,但其难度偏高,关键是看能否剖析出题干要问的问题。将题干研究透彻,此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申论材料中有效信息无非就是“问题、原因、影响、对策”。问某件事情的“本质问题”,其实其根源就是在问“问题”。我们就以2009年国考第二大题第一小题为例,简单谈谈此类题目的分析方法。
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此题很明显,就是两问。第一问,即对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第二问,就是分析他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问。题干中让我们分析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那么,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指出他的心态是什么。通过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林老板的心态就是“不愿意自己的工厂内迁”,这一信息很简单。但下一步,对他这种心态进行分析。那么,要分析的是什么呢?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分析某事,其实就是要分析原因。所以,此处我们就是要分析他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材料中通过林老板与记者的对话我们知道,导致其不愿内迁的原因就是“补给线拉长,成本增高”,以及“缺乏企业研发能力,难以推出高端产品”等。
题干中的第二问,其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这道题的最大难点。其实其实质就是在问产生他心态的原因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也就是“心态的原因的原因”,即为“本质”。由于林老板来自东莞,东莞又是广东的产业结构的典型,所以,其本质的问题,就是东莞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那么,本题第二问的答案,也就变成了概括东莞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资源紧张,污染严重,成本增加,土地利用率低”等信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此题题干要求不超过200字,但分值却达到了20分。这个分数,往往是300—400字的题目才会有的分数。由此,也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其实是很难做出的。当然,如果考生能够准确抓住问题的要点,那一切也就不在话下了。
本题问考生某事物的本质,而本质的根源,往往就是问题。这类题目,若将题干剖析透彻后,我们会发现,一道看似很难解决的分析题,最后答案往往就变成了概括题,如概括主要问题等。所以,我们也可以知道,概括题,其实是很多题的基础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分析题目,即便不是问的本质,其答案要点也往往能归到概括题上。
对于此类问题,其实题目本身属于哪种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考生要懂得解剖题干。看清楚题目要问的本源性问题究竟是什么。如此,所有的本质类问题,就都不在话下了。当然,这也需要考生勤于思考,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