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暑期来临,意味着2014年公务员考试的备考周期又开始了。对于备战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同学而言,通过历年真题巩固答题技巧、了解命题思路和命题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对近几年的京考真题进行的深入解读显示,和大部分省份公务员考试的情况类似,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在题型设置与题目难度上均呈现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则每年有一定的变化。下面我们就以申论为例,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做一个全面分析。
材料情况:材料长度逐年增加,阅读复杂性有所强化
从最近五年京考申论来看,材料整体难度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字数来看,2009年考试的材料长度为4500字左右,这一数字在五年后增加到了将近6500字。材料字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信息量的增长,考生需要在答题中处理更多的信息,这也提高了考试的难度。
从材料的构成来看,2009、2010、2011年的京考材料较为规整,问题和对策相对集中,且大多数以专家观点等评论性材料给出,考生较为容易分辨;2012年以后的京考材料信息点则逐渐分散,材料中事例性材料的比重也逐渐增大,这意味着考生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理解与分析来判断信息的含义,进而获取有效信息。
题目情况:传统题型为主,分析题有创新
与国考和大部分省份公务员考试类似,京考申论的题型同样着重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对应的题型也基本是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和写作题四类。
从近年京考的情况来看,概括题和对策题的设问形式变化不大。概括题在近年的考试中经历过概括原因、概括主要问题等问法,从设问来看所需求的信息比较明确,信息点也相对容易对应,考生只要熟悉答题技巧就可以得出答案。2013年京考申论的概括题有了一定的变化,设问为“概括赞成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主要依据”,考生需要对题目进行一定的理解才能明白“依据”在材料中到底指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体现了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对策题在京考中则全部以提出对策为主,而且大多数时候问题也十分明确,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即可,相对简单。
综合分析题是京考的一个较有特色的题目类型。与国考和联考相对常见词句理解与观点评价题不同,京考的考法经历了一个由较为自由到相对严谨的过程。如2009年上半年综合分析题设问为“阅读材料12,由此引申,谈谈你的想法”,相对而言比较开放;2013年同样要求考生谈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但题目设问却变成了“阅读给定资料14,针对××省强制执行带薪休假的措施,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内容范围更加明确,作答要求也更为固定,这无疑为考生指明了作答方向。从这个角度看,京考综合分析题在问法上正在向国考与联考靠拢。京考综合分析题的另一个特点是首创了“多要素分析”类题目,从2009年到2011年都有涉及,这种题型影响了2012年的国考命题,可谓引风气之先。
京考写作题同样日渐严谨规范。从2009年起,京考大作文几乎都是话题作文,但话题选取上,2009年下半年要求“以你认为减少交通事故的最重要因素”为话题作文,同样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而2011年和2012年的话题则分别为“城市让生活更幸福”和“科学管理与文明出行”,对考生而言,思路要求无疑更加明确,下笔也显得更加容易。
总之,作为在考试大纲和命题形式上都比照国考的考试科目,京考申论近年来的总趋势也是在向国考靠拢。材料的阅读量逐年增加,题目的要求也逐渐像国考那样严谨规范,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一定要跟上这种命题方式的变化,才能在备考中找到方向,实现高效备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