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拉开序幕,很多考生已经进入备考阶段,同时也有不少初涉公考的考生,这些考生对公务员考试流程并不是很了解,特别整理2005年-2013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分析,让备战2014年国考的考生对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日程有个大致了解,做好备考计划,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2005年
2005年,国考申论破天荒地考查了“三农”问题。这是因为2004年1月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既是新世纪第一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增加农民收入”明确写进党中央的文件,突出表明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对申论的命题具有显着的导向作用。“三农”问题既体现中央政策方向,为举国所关注,又不具有其他政治话题的敏感性,因而是申论考试的理想题材。2005年之后,“三农”成为国考反复以不同角度出现的题材。2004年至今,中央的一次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凸显了党和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也凸显了“三农”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今后“三农”问题仍将是申论命题的热点,在具体问题的选取上,命题既与近期的中央政策文件中央精神有密切的关联,又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不会与当年的一号文件主题严密对应,以免被报考者押中主题。因而“三农”类命题的具体切入点必将呈现一定的“反规律”特性,以求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不管具体切入点在哪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应依据中央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扶农惠农政策,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进步,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2006年
2006年,考查应对突发事件问题,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问题。针对近年来各地公共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如何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一项新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的面前,这也是具有长期性的问题。基本主题仍然是要遵循中央关于处置突发事件的要求和部署,把握以人为本、“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全面提高政府处置能力。
2007年
2007年,考查耕地保护问题。仍属“三农”问题,但是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将重点放在了国家土地政策上,认识问题的角度仍然是“三农”问题协调解决、社会和谐发展,要强调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方针政策。
2008年
2008年,考查怒江水电开发问题,表面题材是资源开发及其争议这一事件,实质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怒江水电开发的具体事件,引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和谐发展源于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显然,作答的立意要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9年
2009年,考查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首次采用了双主题、双题材的复合型命题形式,两种题材、两个主题之间强调的是后者,侧重粮食安全,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主线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无论产业升级还是保障粮食安全,都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这与2008年国际上先后爆发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紧密相联,时效性强,且提出的问题具有长期性、普遍性,材料一部分说明传统产业应该打破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低端化生产模式,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一部分讨论了如何提高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基本立足点仍然是党和政府的最新方针政策,比如以危机为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危机应对方针,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部署。
2010年
2010年,考察海洋开发与保护的主题,属于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范畴,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也包括经济建设主题。同以往历年国考申论题材相比,今年的题材既有一脉相承的底蕴,又有自成一派的特色。所谓一脉相承,就是贯穿了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延续了一个倾向——偏于宏观战略和宏观经济问题;所谓自成一派,就是本次考试的取材“热中选冷”、“冷中带热”,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常见的热门话题,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则是历来申论考试罕有涉及的“冷门”题材,这样本次题材的选择就有了些“爆冷”的意味。从题目蕴含的主旨和作答依据的理论和政策渊源上说,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唯一的正确选择。这也与2009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相联系。
2011年
2011年,副省级和地市级的考试内容上有了更大的革新,命题逐步向大纲靠拢,由以往申论主题的相同或相近,到逐渐各成一派。其中副省级考查主题是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精神、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地市级及以下类则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和无根文化为题材。副省级考试新颖巧妙之处在于材料中虽然涉及了黄河的地理情况、黄河流域中华文明、黄河以及国外主要河流的开发与治理、我国四代领导集体对黄河开发治理的重要指示等具体信息,但黄河的精神则需要考生从具体材料中加以提炼,这体现了与以往相比考察考生更高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其中领导集体对于黄河治理的方针政策是我们分析黄河精神的重要突破口。地市级考试则围绕教育文化建设这一大范畴,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就学起点不一、过程困难等教育公平问题,还涉及寄宿制学校、希望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回归到当前中国面临乡村教育、乡村文化的危机。旨在拷问我们最终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各种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2012年
2012年国考申论考试命题思路在遵循既往考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主要体现在考试主题没有刻意地“反热点”,而是考查的当下比较流行的话题。省级主题为“化解社会道德危机,推进社会道德重建”。在连续两年的“回避热点”之后,今年的考试是对社会热点的重新回归。社会道德重建这个问题是当下热门的话题。地市级主题“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保障公共安全”从主题来看,此次国考市级考试主题仍符合科学发展观范畴,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查了应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突发灾难,以及加强公共文化教育等问题,提出应急避难的原则——生命高于一切。
2013年
申论考试往往直接考察社会当前热点,选取具有针对性的题材。今年主题更是加大了精神文化层面内容含量。纵观历年,2011年分别探讨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农村教育和精神失根,2012年试题涉及道德建设与文化强国的关系、安全文化理念,2013年则着重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题材的选择都与文化密切相关。热点的引入和文化色彩的突出,是近年申论题材选取的重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