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过度承担行政主体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比较单一,仍然是国家和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处于垄断地位,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花费大力气争项目、争资金,而且资金使用和管理分散,难以形成整体,盲目投资现象比较普遍。
2.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的支持,政府应当为公众提供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目前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政府职能的行使重管理,轻服务,忽略了政府作为对民众负有生存照顾义务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本质性角色。比如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尚未解决。
3.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不到位。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扮演着提供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角色,但从目前中国的状况来看,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始终没有到位。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其次是政府部门执法不严,不能做到违法必究,管理松懈,这就造成一些投机分子偷税、漏税等,扰乱了市场秩序。
政府职能需要实现“五个”转变
1.政府主要角色要从运动员转为设计师、监管者和裁判员。
设计师是规划和规则的制定者。现实的市场运行中往往存在规则不清楚或不正确的情况,依据这样的规则怎么保证裁判的公正和质量呢?所以政府首先应该作规划和规则的设计者,描绘蓝图,制定正确而清晰的行为规范,然后才有科学公正的依据去监管,去裁判。
2.政府公共资源配置应当由一般的经济建设领域,转向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自从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以来,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正在逐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方面倾斜,在一般经济建设领域的配置份额逐步下降。这是积极的变化,但是与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相比,公共资源向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倾斜仍然不够。因此,政府这只手在一般经济建设领域需要继续闲下来,而在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继续忙起来,在这方面应当有更加积极的作为。
3.由注重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转向缩小公共服务差距。
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有许多客观制约因素,特别是资源环境的约束难以突破,政府过于关注缩小各地的经济差距,既可能违背经济规律,也可能力不从心,甚至导致反效果。缩小区域差距的出路主要是谋求社会发展差距的缩小,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的缩小,所以政府应该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体均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4.由关注财富的账面积累,转向关注民众真实福利水平的提高。
表面上看,我国GDP、工业增加值、利税、财政收入等账面财富积累似乎水平很高,但是如果扣除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没有完全到位等代价,群众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真实福利是大打折扣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否成功或成效大小,最终要以民生是否改善、真实福利水平是否提高、老百姓是否满意来衡量,而不能仅仅看账面财富是否增加,排位是否提高。
5.应当由注重物资资本投入,转向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争取上大项目,努力上大项目,来拉动本地经济增长。这种行为方式应当逐步改变,应当把注意力和公共资源更多地转向支持人力资源开发,鼓励技术创新上,以此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