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届三中全会:结束立三路线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于1930年9月24日-28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瞿秋白主持。全会批评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停止了组织全国总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富险计划,基本上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全党的统治。
七届三中全会:建政一年总结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于1950年6月6日-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年多的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的一次最重要会议,会议提出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对开展各项民主改革,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八届三中全会:“大跃进”发端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于1957年9月20日-10月9日在北京中南海召开。全会提出和规定了改进党的领导、改革经济体制、重视发展农业以及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改进农业生产管理等一系列正确的思想和方针政策。但全会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上,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对1956年采取的纠正冒进倾向的正确方针做了错误的批判,这实际上是后来发动“大跃进”的开端。
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复出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于1977年7月16日-21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并决定永远开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党籍,撤销他们的党内外一切职务。邓小平在闭幕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对毛泽东思想体系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不要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要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实际上进一步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十三届三中全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于1988年9月26日-3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向这次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政策和措施;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椐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全会还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于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十六届三中全会:新任务 新起点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
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