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一篇范文,你知道它哪儿好吗?看过一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
范文好不好?当然好,就算不是登峰造极之作,放到考场上也是个一类文。那么,好的文章,你是否知道它哪儿好呢?如果连文章好在哪里都不知道,又何谈从中学习?
好的范文是“形神兼备”的,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就来告诉大家如何学习范文之“形”。
“形”这种东西很好理解,就是跃然于纸上,能够让人一目了然的东西。一篇文章的“形”包括文采、标题、开头、结尾等等,这些元素决定了阅卷者对你文章的第一印象。
一、文采
毋庸置疑,一篇语言形式丰富的文章必然比一篇平铺直叙的文章更吸引人。比如“中央将节能减排工作提升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凡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官员和企业,都将接受问责”,这样一句话读起来虽严肃认真却索然无味。如果同样的意思表述为“节能减排如暴风骤雨,问责机制如利剑悬空”,谁都能看出它要好于前一句。为什么呢?
首先,这句话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即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读起来铿锵有力,听起来振聋发聩;其次,在对偶的基础上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字仿佛注入了血液,马上鲜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这就提示我们在文章中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形式,使文章“文采”飞扬。
这就是我们要从范文中学的:一是学习范文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丰富了语言形式,作用是什么;二是学习范文是怎么运用这些写作手法的,以便我们能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使用中公教育版权。
二、文章标题、开头、结尾
题如文眼,首尾之重要性更不言而喻。这三部分是文章最明显的位置,应该精心打造。思想内涵短时间内较难提升,但如果在形式上适当加工,也能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我们举个例子,如一篇范文标题、开头、结尾分别为:
以“钾肥”之石攻“稀土”之玉
2010年9月我国稀土“限产”以来,各种议论甚嚣尘上,国内外口诛笔伐之声不绝于耳。美日诸国,或责之有违世贸规则,或斥之“挟稀土以令外交”;而国内心怀不满者亦众,或痛稀土价廉、或忧国之安全。
……
稀土保护,言其轻,则国之安全;言其重,则人类之永续。我辈岂是外来客,怎可白手留子孙?
本文标题化用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先声夺人;开头以一事例引起话题,文言表达古朴大方,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两组对偶句排列整齐,给人的感觉好比古代文人上书,拳拳报国之心如在眼前;结尾写作手法与开头类似,并以自创诗词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丰富了语言形式,而且言简意赅,引人瞩目。
三、论证方法
“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是文章档次达到“一类文”的标准之一。例如范文中一段文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古人的认识里,丰衣足食是文明进步的基础。今天,粮食安全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在河南考察期间指出:“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基本的立国方针,解决粮食问题也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多种方式抓紧抓好粮食生产。
这一段文字中两次使用了引证法:首句名言警句用以证明粮食问题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用以论证后文“解决粮食问题要立足于基本自给”的总论点。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引用名言警句或中央领导讲话进行论证简单而有效;论据的使用必须为某一观点服务,不能单纯“为引用而引用”。
“形”,表面直接,简单易学,是我们通过“背”就可以学来的东西,专家建议:如果想短时间内提高文章写作成绩,考生可以将“形”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