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脱离材料,内容分析不全面
在申论考试中,一个核心的原则就是材料为王,材料是整个申论的根据。这就要求我们在作答时不能脱离材料,答案的内容或逻辑最好从材料中来,答案的组织最好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词组。
申论中的给定材料往往来源于官方网络、官方报刊、学术文献等,大都是目前社会热点和国家重点解决的问题的集合。国考申论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省级以上试卷侧重从深层主旨层面来布置材料和问题,而地市级试卷则是从浅层内容层面对材料进行呈现。比如大家在对比2014年国考两张试卷的材料和2014年重庆公务员考试材料就可以看出,在材料设置上,国考重逻辑以及材料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或道理,而重庆市考多用大家易懂的案例进行布局,到最后一则材料才有主旨升华。但部分考生在阅读材料过程中缺乏提炼材料主旨的意识,对材料的逻辑也不够重视;归纳概括缺乏高度,找点不全面,甄别不出哪些属于要点,哪些不属于要点。
误区二:题海战术,归纳意识缺乏
许多考生在申论复习时习惯于先买一堆参考资料进行复习,认为题做得越多,作答时就会得心应手。但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结果往往跟自己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其中的问题之一就在于不能够在做题的过程当中了解出题人的惯用思维。不管是国考还是省考,出题者习惯于把材料主旨或思想隐含在领导人,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的话语中。如2014年国考副省级试卷中,材料一就通过社会学家和某博士之口道出了材料的主旨即社会中人们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用案例来串接材料的情况。了解到这些特点才能准确抓住主旨、理清逻辑。
其次,如果不做总结就会出现自己做过的题甚至都没有印象的情况,那么题海战术就没有达到考生想要的效果。做题的目的在于熟悉申论材料的特点,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模拟考试环境,控制答题速度,为提高自己的弱项做准备。中公教育建议考生,备考的大部分精力应该是进行题型专项训练,特别是一些弱项更是需要用练习的方式提升,训练过程中需要逐步加深难度。一味追求解题数量,而不进行总结归纳,很难提高解题的准确率,获取高分也就成为奢望了。
误区三:审题失误或审题不清
近年来,申论试题与题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题干同样也是考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审题是申论开始作答的第一步,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第一步审题出错则此题就可能彻底失败了。在常规的审题当中,我们需要明确题型,明确范围,明确问题,明确要求,良好的审题习惯有助于考生在答题中掌握内容逻辑。
审题的一般方法中特别强调关键词和句,并要善于分析这些关键词句的联系从而根据题型特点作答,往往审题好,做题的效率就高。有些考生在试卷发下之后,由于紧张和对题型不熟悉,匆匆浏览一眼材料,扫一下题目,凭自己想法盲目作答,从而脱离材料,观点不明确,“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答非所问,从而致使答案混乱。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会严重失分,反而得不偿失。
误区四:不好的阅读习惯
既然有字数较多的材料,那么就需要考生在材料中提取信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洋洋洒洒的申论材料时,要边阅读边及时地勾画出关键词、关键句或关联词后面的有效信息,尤其是重点勾画出那些具备“准答案”性质的有效信息,这样才能在答题纸上作答时快速摘录、快速加工,既有针对性又大大地节约了时间,还增强了准确性。
要想提高申论分数,在进行申论备考时要做到把握好考试特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申论作答的全盘意识;多学多练多总结多积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专家相信,通过技巧加勤奋考生定能有所收获。
关注"566公务员"官方微信,获取最新资讯、职位表、真题答案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