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申论备考过程中,考试吧发现很多考生认为申论无法备考。其实不然,申论作答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尤其是在申论资料这个环节,可谓是:大有文章可做。有些考生会觉得奇怪,材料能用来做什么?对此,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在给出的材料中,有些是重要的采分点,很多是一些多余材料,由此,来扰乱考试的判断分析。
那么,在即将不远的11月,若想在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笔试中申论拿高分,引用、借用材料里的原文作答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技巧。然而,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把材料里的话用错了、用偏了,有的是大面积雷同,有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还有的语言啰嗦、逻辑混乱。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材料都能直接复制到答案中。为此,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给大家总结归纳申论作答中如何妙用材料点亮文章。
动之以情——引用材料中表现的“感情色彩”
申论材料阐述问题一般都不是纯粹的第三方视角,而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的,比如表现出作者赞赏、期待、鼓励、遗憾、无奈……等等。把这种感情色彩体现在作答中,能对现实更高程度的还原。
比如,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梦想,希望3年后,我县大多数市民走出家门不远,都能够感受到水的灵气,享受到水生态带来的舒适和愉悦。”
作答“以“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为题,写一篇报道”这一问题,考生就可以适当运用当地人的原话还原真实的感情色彩,使文章加具有可读性。
权威观点——引用专家官员的“看法”
材料中就某一问题经常会展示多方观点,专家和官员就是其中的常客。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列举专家和官员的观点,往往是借人发声,因为这种意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主流判断和发展趋势,所以,他们的“看法”是答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如,2016年公务员联考申论材料中就有“分析人士认为,很多90后在创业心态上有了改变,他们不像做企业,更像做项目,对于成功的渴望不是很强烈,有时甚至只把这当做一种体验。”
作答“概括当代社会中‘90后’群体开展创业优势”这一问题,从这位分析人士的观点中提炼出“年轻人有更加良好的创业心态”,就是必答内容。
数据立证——引用调查研究的“成果”
材料为了说明某一问题,经常在适当对象中进行调研,这种调研结果往往和感性判断相一致,能有力证明论点,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材料。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调查研究的结论,或者把调查数据所说明的问题直接作为答案。
比如,2015年公务员联考申论材料中就有这样一项调研数据——“为分出厨余垃圾,试点城市鼓励居民家庭把垃圾分干湿两类。可是即便只分出湿垃圾,准确投放率也仅有30%左右。”这项调研结果虽然没有得出结论,但是通过“即便……也仅有”的连接词可以判断,该数据说明垃圾分类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作答“指出基层管理工作面临的某种困境”这一问题,“厨余垃圾干湿分类难”,就是比较容易识别且必须作答的内容。
专业术语——引用含有特定意义的“行话”
材料为了把某项问题化繁为简,易于理解,通常会用一些凝练而生动的专用术语或者是生动比喻,将这种“行话”直接引用到答案中,不仅使语言生动准确,让人容易理解,而且一字顶一词、一词顶一句,便于压缩字数。
比如,2016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中就有这样一段话“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一条‘断头路’”。“断头路”三个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职业教育学生在职教体系内升学渠道遭遇的“天花板”,在提升学历道路上面临“无路可走”的困境。
作答“概括说明当前我国提出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背景”这一问题,“职教学生提高学历面临‘断头路’”,这样回答不仅语言生动形象、让人容易理解,而且节省了组织答案的时间。
在公考业界流传一句话“得申论者得天下”,申论作答中如何妙用材料点亮文章,让你的作答顺理成章,希望通过以上分析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