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申论 > 申论指导 > 国家 > 正文

2018年国考申论指导:例证法在写作中常见问题剖析

来源:考试吧 2017-08-28 10:27:44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8年国考申论指导:例证法在写作中常见问题剖析”,获取更多公务员备考指导,请微信搜索“万题库公务员考试”或访问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获取公考备考内容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

  点击查看: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指导

  例证法,是论说文章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但是在使用例证法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此进行总结并作出深刻剖析。

  【举例说明】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一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相互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桥梁和纽带,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虽然丰富,但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其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学生们写议论文往往喜欢犯“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毛病,对所举的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由于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文章常常没有说服力。

  正确示例:模式论点+论据+分析+结论。在论证的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分析材料,论证的本质就是分析。分析就是把事实论据蕴含的意义挖掘出来,使材料与论点之间发生内在的联系。换个角度说,分析论证就是变单纯的举例为就例说理。

  展示: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句)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一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去打工……(论据)这些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归纳句)寒门使他们根植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发育,不断的成熟。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没有丧失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那么他就可以激发我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让我们改变自己。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分析)越是贫穷越激发人奋发上进,这何尝也不是一笔财富呢?(结论句)

  提醒大家,考生们在写议论文时不能只是观点加材料还应该加以分析。注意分析的原则:扣题分析,即围绕论点对所引事例进行理性分析。

  相关推荐: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指导汇总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指导汇总

  2018年国考申论积累:习近平精彩话语集汇总

  2018年国考申论15类公文写作格式与范例汇总

  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汇总 | 模拟试题汇总

  2017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 两会热词解读(12个)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 | 2018国考报名时间 | 职位表

考试吧发现: 通过公务员考试除了注重积累,还需要大量练习。
推荐使用「公务员万题库」,随时练习5000道精校真题、习题,随心学习每日免费直播课。
点我下载公务员万题库,公考上岸,从听课刷题开始!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责编:zhaoshu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