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正式发布2012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面对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时代的悄然到来,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包括城市安全、社会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
蓝皮书称,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现有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安全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城市时代的要求,亟待加快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总体上看,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挑战之一:高资源消耗模式难以持续。城市快速扩张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重量不重质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105亿m;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城镇人均生活能耗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4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耗能是农村地区的4.52倍。据IEA预测,2015年中国城市能耗将占全国的79%,到2030年将提高到83%。
挑战之二:环境生态压力日渐加大。按照新标准,中国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全国城市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占57.2%;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城市自然植被覆盖较低,钢筋水泥丛林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仅有10%。城市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城市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加速沉降等。
挑战之三:城市经济持续动力不足。城市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资源、投资和劳动力高投入,以及工资、地价等要素低成本的基础上,产业发展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城市间低水平同质竞争突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创新驱动力严重不足,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不完善,非包容性突出。1991-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0.5%,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8%。
挑战之四:城市规划建设特色缺失。城市规划的经济指向强烈,理念贫乏,人文关怀缺失,生活和生态空间狭小;城市用地规模盲目扩张,城市土地成为生财工具而非人居善地。规划建设不切实际,贪大求全,全国有18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文化特色缺失,“千城一面”;大拆大建,大量历史文物古迹、名人故里、自然遗产被破坏。
挑战之五:城市管理矛盾丛生。“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停滞不前;城市扩张和改造中拆迁问题极为突出,全国因征地而形成的失地农民高达4000多万人。征地补偿标准、集体资产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就业安置、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是最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的问题。城市管理与居民生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群体事件。
挑战之六:城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价格较高,覆盖面有限,分布不均。住房、教育、医疗已成为压在城市居民身上的新“三座大山”。
挑战之七:交通拥堵问题愈演愈烈。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全球领先,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1.7%,比加拿大和美国高出近乎1倍。全国约2/3的城市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北京、上海、天津、沈阳、西安、成都等平均通勤(往返)时间超过1小时。
挑战之八: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突出。卫生部(2011)调查结果显示,十城市上班族亚健康状态的员工占比高达48%,北京达到75.3%;中国医师协会(2010)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
挑战之九:城市社会呈现分化迹象。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年总收入低于2万元的贫困人口近3500万人,低于2.5万元的低收入人口达6500多万人。城市不同阶层消费差异持续扩大,城市居住分异现象逐渐加剧,农民工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挑战之十:城市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城市内部分布了大量从事危险、有毒的生产性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弱,防灾减灾体系不完善,市民自救意识不强;食品安全问题越演越烈,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令人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