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银行的高盈利可能只是阶段性的,而且从未来改革方向来说,可以说是不可以持续的。”谈及坊间对银行业“暴利”的议论,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12日在北京如是回应。
多年来,银行暴利备受诟病。2012年1至9月,我国2471家公司实现净利润1.49万亿元,而16家上市银实现净利润8127.67亿元,16家上市银行的业绩占2471家公司业绩的55%。2011年银行业利润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利润的8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3%。2011年,中国银行业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9.3%,几乎三分之一,与2007年的4%相比增长25.3个百分点。
相对于本世纪初期的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严重亏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事情。按照常理,银行业作为企业盈利越多、效益越好,国人应该越高兴。然而,银行暴利为何如此受社会诟病呢?
这是因为,银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枢纽的特殊企业,利润过高甚至被指责为暴利,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这种负面影响最终将殃及银行业本身。
经济生产活动产生的剩余价值是一定的,实体经济带来的利润总量也是一定的,而银行利润大部分是通过贷款等来自实体经济利润。银行信贷资本拿走的过多,实体企业剩余的必然就少。如果实体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亏损,那么银行也将最终遭殃。银行竭泽而渔,最终银行贷款也可能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出现信贷资金风险。
长期以来,银行暴利是依靠信贷资产扩张带来的。过去几年贷款维持在2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中国经济正在转变增长方式,大投资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大投资已经不可持续。同时,信贷大投放导致的资产质量风险始终是一大隐患。因此,依靠信贷资产盲目扩张之路已经越走越窄。
信贷资产盲目扩张的动力还在于“半管制”状态下的中国利率政策给银行提供了较高的利差,造就了银行的高盈利现象。但是,从去年开始央行两次下调利率,已经明显缩小了存贷款利差,同时,利率市场化已经如箭在弦、不得不发了。这将使得银行存贷款利差大大缩小,银行依靠高利差实现高利润已经难以为继了。
更大的威胁还在于社会融资多元化趋势,使得实体经济过度依靠银行贷款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01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占比仅为52%,其他渠道融资比例上升到48%。全社会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了。另一股金融新生力量—电商金融正在强劲发展。对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加快经营机制转型,摆脱过度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