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适房问题层出不穷?
专家表示,表面上看,一是规划选址和建设把关不严,选址偏僻,质量有待提高,导致人们弃购经适房。二是在准入审核关口,政府部门难以准确掌握居民的实际收入和财产情况,各部门之间信息无法联通共享,公示制度也常常流于形式,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发生了骗购和权力寻租等问题。三是管理部门人员紧张,仅凭一个街道两三个工作人员,要完成所有经适房申请对象的资格审核、复核和对房屋的管理,难免有疏漏。
其实,经适房面临的这些问题,也是保障房制度普遍面临的。在经济适用房的准入分配管理上,目前的制度不可谓不严格。除了普遍实施的三级审核、两级公示外,各地还会对经适房摇号进行现场直播,接受公众的监督。既然制度看上去如此天衣无缝,为什么经适房还是容易“出事”?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能提供产权的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巨大的价格差,带来利益空间。在郑州,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每平方米的平均价格差,在2001年为200元,在2005年为1349元,至2009年达到2027元;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个别经适房的价格是周边商品房价格的1/4甚至更低。专家表示,只要有这样的利益空间存在,少数人寻租的冲动就不会消失;只要有这样的价格差存在,就会有人想钻漏洞。
立法应该进一步加快
经适房正在逐渐退出住房保障体系;在房价比较高的大中城市,很多“夹心层”的住房问题仍要靠经适房来解决。
既然经适房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众多问题,是不是应该退出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呢?
记者查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资料发现,经济适用房的开工建设量在不断萎缩,尤其是2009年国家明确提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未来保障房的主要形式后,保障房制度建设思路的重心发生变化。以2011年为例,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43万套,其中经适房110万套。2012年初全国制定的保障房建设700万套任务中,经适房则进一步减少至59万套。由此可见,经适房正在逐渐退出住房保障体系。
然而,经适房制度的退出,是该快还是该慢呢?专家认为,从目前来看,经适房的历史使命似乎还没有完成。在公租房刚刚开始大规模建设,供应量和覆盖面还远远不够的情况下,各地还是存在不少既不能享受廉租房、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在房价比较高的大中城市,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优势仍然很明显,很多“夹心层”的住房问题仍要靠经适房来解决。此外,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不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投入回报周期较短,建设起来比公租房容易。
专家认为,对于当前经济适用房在审核、分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仍应着力加强准入审核和监督管理,尤其是建立起多部门联动的信息共享机制,堵塞住房保障资格申请及核查方面的漏洞。同时,针对保障房的立法进程应该进一步加快,以改变住房保障制度规定还停留在法规、规章层面的尴尬现状。
住建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上海、青岛、陕西等地已经建立了家庭收入核对中心,探索金融、证券、工商、税务、保险、住房公积金、产权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起了家庭收入(财产)审核机制。深圳市建立了“九查九核”工作机制,对住房保障申请家庭的户籍、车辆、住房、保险、个税、存贷款、证券、残疾等级及优抚对象等9个方面进行严格审查。这些措施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了审核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