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年暑期,与高温一同上升的,还有儿童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坠楼、溺水等令人扼腕的消息,不绝于耳。在观察这些悲剧时,舆论主要在反思乡村留守儿童之殇。其实,只要我们将观察的视角移向更广的范围,就会发现,与乡村留守儿童悲剧相伴的,还有发生在城市的另一种“留守”之悲。
随着暑假的来临,一般会出现两种关于孩子的流动。一是孩子离开学校和幼儿园的集体式管理,回到家中——较大一点的儿童活动空间增大,而较小一点的可能只能被“困”在家里。不管怎样,监护人的监护任务都大大增加。很多家长要么难以抽出时间真正让孩子“不离人”,要么因为保护意识不高,都可能加大孩子出事的风险。
另一种流动,是指乡村的留守儿童进城来到父母身边。虽说是团聚,但大多数忙于生计的父母可能根本无暇陪着自己的孩子;且外来人口在城里又少亲戚,很多孩子在父母上班期间,可能只能被关在家中。此次上海发生的儿童坠亡事故,就属这种情况。加之外来人口一般是租房居住,对于一些保护性措施,如安装防盗网也存在主动意识不足的情况。此外,这些孩子的风险意识和平时的风险教育也相对更差。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来到城里的孩子面临的危险并不亚于在乡村的留守儿童。
以上两种实质上构成了相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另一种“留守”现象——由于监护无力,暑假来临,很多孩子只能乖乖待在家中,独处的他们,风险如影随形。
谈到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应该在法律方面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并对监护不力的家长进行处罚。这固然不错,但却无视了一种现实困境。那就是,在暑假中,孩子父母的工作照常,但监护责任陡然提升,对大多数人而言,停掉工作来照看孩子并不现实。
在谈到父母对于孩子的监护责任时,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即是“孩子是家长的,更是社会的”,这种说法在指向家长的监护责任时,也向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对于孩子的保护上究竟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暑期是孩子安全事故的多发期,无论是城里孩子回到家中,还是乡村孩子来城,社会对于儿童的保护和监护的必要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在儿童权益受到足够珍视的社会,面对以上两种儿童的“季节性流动”,社会各方面着实不该无动于衷。如在小区,当暑假来临,社区组织是否可以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了解各家在孩子监护上的困难,并提醒安全,如有孩子的家庭没有安全防护网,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可否成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公益性看护机构,照看孩子?小区内保安可否强化巡查力度?一些公共场所的免费开放,也可以起到接收孩子的作用。
不管怎样,暑期这样的时间窗口所出现的孩子由学校到家庭,或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都是一种应该引起必要关注的真实存在。我们无法制造一个绝对的安全环境,但只要每一个个体及每一份分内职责多坚守一点,风险也就会相对降低一些。事关安全,每一个人都不容忽视,每一个公共职责都不容懈怠,在每一位天使的安全面前,任何一种努力都会是值得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