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在广东东莞市政府官网上的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的投票人数中,反复出现着“0”和“1”这两个数字。自去年11月东莞市政府官网公告栏上的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设置了反映民意的通道以来,15份最终被通过的征求意见稿中,没有一份意见稿的投票人数超过1,也无一人在上面反馈意见。
有关部门给出的解释,一是说这与东莞大部分是流动人口有关;二是说反映了东莞市民的公民意识淡薄,导致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高,云云。这种解释主要站在职能部门的角度,颇有对“政府工作做得这么好,市民却不领情”倍感尴尬、伤心的意思。
然而,如果站在市民的角度,就会有大不相同的解读。面对媒体的采访,市民表达的一个普遍疑惑是:“我都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反映意见。”政府官网在当地是绝对权威的网络媒体,但权威并不意味着必然广为人知,更不意味着一“呼”百应。政府部门就重大事项、公共政策征求民意,迫切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广泛深入田间地头,以多种方式主动问计于民,认真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如果只是在政府官网上发布征求意见稿,然后坐等市民上网投票、留言,遭遇“零意见”后大惑不解,责怪老百姓“公民意识淡薄”,只能表明某些职能部门太过“自负”,处理政府与百姓的关系很不“专业”。
市民的另一个疑惑更有代表性——担心征求意见只是走过场。一些地方和部门通过网络向社会征求意见,以及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等,常常是意见征集上来就完了,会开完就完了。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否受到决策者的重视,能否纳入公共决策考量范围,能否对公共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市民自己不清楚,也少有法定机构通过正式程序向市民作出交代。其实,如果动辄遭遇“走过场”,致使自己“说了也白说”,一般人是很难坚持“不说白不说”的责任感和“白说还要说”的韧劲的。
东莞征求民意遭遇“零意见”,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一些政府部门对民意“叶公好龙”,在真实而丰富的民意面前手忙脚乱、惊惶失措,甚至引发违背民意、冲撞民意的不良事件。我们需要建立正确认识民意、科学“消化”民意和积极回馈民意的机制,真正做到尊重民意、顺应民意、与民意和谐共振,使民意成为推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