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危机面前,有关各方应该以最大的诚意,公开透明信息,改变以往习惯了的信息不对称情形,让社会公众了解真相
国家质检总局4日公布了4家进口企业名单,这些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产品。此前,新西兰恒天然公司2日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据悉,这4家进口企业已对涉及的问题产品采取追溯、召回等措施。
新西兰恒天然此前发布的几份公告中,尽管也曾点出有3家中国企业进口了受污产品,不过,却并没有公布具体名单。而这些企业也仿佛约好一样,集体保持了沉默。这样的不完全信息,不仅无助于消弭公众的不安情绪,反而因为相关已披露信息中的不确定因素,而放大了公众的不安,也为无目的的猜测提供了土壤。
国家质检总局迅速公布4家进口企业名单,一方面能够迫使这些企业不再继续沉默下去,敦促其尽快采取积极的应急举措,尽最大可能减少消费者可能遭遇的损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除公众的疑惑,杜绝不必要的猜测和传言。必须明白,面对扑朔迷离的乳品安全危机,唯有信息公开透明,真相才有可能跑在谣言前面。
自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社会公众对于乳品的信任危机一直处于艰难修复之中。尽管乳企、奶业协会乃至监管部门一再强调乳品质量的提升,不过,效果似乎并不见佳。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众多进口洋奶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而有些进口加工企业也因为同样的理由,获得了比本土企业更多的信任。
这一次曝出的新西兰恒天然乳品原料受污事件,或将进一步挤压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人们担心,究竟什么样的乳品才是安全的?我们的孩子又能到哪里才能找到安全的奶粉?可见,这一事件并不仅仅是一个洋品牌、若干个国产品牌的危机,也是一场公共危机。
也因此,危机面前,有关各方应该以最大的诚意,公开透明信息,改变以往习惯了的信息不对称情形,让社会公众了解真相。比如,不仅要公布涉事企业名单,也要公布具体哪些品牌、哪些批次、流往哪些区域的产品使用了这些“有毒”原料;又如,除了乳品之外,还有哪些食品也可能受到污染;还有,受污产品的数量究竟几何?
同时,企业及监管部门也要果断采取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叫停产品的生产销售,不使危害进一步扩展。事关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任何关于企业利益的考虑,均应该服从于这一根本诉求。即便企业出于利益的考量,可能会有一些信息遮蔽、渗漏,但监管部门绝对不能护短,更不能以保护企业为名搁置消费者权益。
此外,据披露,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曾入股“三鹿”;今年1月,恒天然亦曝出奶粉及奶酪样本检测中存在二聚氰胺残留。可见,有关部门也应该举一反三,尽快完善相关的调查、监管程序,进一步强化对国外乳企巨头在产品进口环节的监管,从而编织好一张呵护民众乳品安全的大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