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调查显示:公众仍看重中日关系但好感度降至最低
时事政治:2013年8月7日,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九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北京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两国公众始终看重中日关系,但对现状的认可度急剧下降;中日双方相互好感度降至九年来最低值;两国关系前景不容乐观,领土争端仍是最大阻碍;两国公众对经济合作的认识呈现分歧;文化元素受关注度下降,涉争议话题备受关注;对《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现实意义的认识有所不同;民间对话和交流对改善中日关系依然重要;媒体仍是中日双方了解彼此的首要渠道。
此次舆论调查在中日两国同步进行。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沈阳、西安等5个城市的1540名普通公众,国内企业、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及研究机构的200名精英人士,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五所高校的802名学生及教师参与了中方调查。中方城市公众和精英调查、高校师生调查分别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和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作为本次舆论调查的中方合作单位,撰写了分析报告。日方共有1000名公众和805名知识分子参与日方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两国公众始终看重中日关系,但对现状的认可度急剧下降
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均显示,两国公众对中日关系重要性的认同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今年调查显示,认为中日关系“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在中国的普通公众中占72.3%(2012年为78.4%),在精英和高校师生中占80.2%(2012年为87.9%);在日本公众中占74.1%(2012年为80.3%),在知识分子中占91.8%(2012年为97.2%)。但与去年相比,对中日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在两国均呈现微减之势。
对于中日关系现状,认为“好”或“比较好”的,在中国普通公众、精英和高校师生中的比率为5.9%、29.6%,在日本公众、知识分子中的比率为2.4%、2.1%,较往年均呈现急剧下降。
●中日双方相互好感度降至九年来最低值
调查显示,中国的普通公众对日好感度为5.2%,去年为31.8%;日本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为9.6%,去年为15.6%。因受中日关系恶化的影响,两国的普通公众对对方国家的好感度与2012年相比均大幅下降并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与普通公众相比,中国的精英和高校师生、日本的知识分子对对方国家的好感度明显高于普通公众,分别为52.8%、36.3%,且在近三年中较为稳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对对方国家总体印象的判断相对理性。
●两国关系前景不容乐观,领土争端仍是最大阻碍
对于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中国仅15.1%的普通公众、29.6%的精英和高校师生认为将“变好”或“相对变好”;持相同观点的在日本公众中占13.1%、在知识分子中占32.9%。
在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中,领土问题首当其冲。调查显示,选择“钓鱼及其附属岛屿/尖阁列岛的领土争端”是阻碍中日关系主要问题的,在中国普通公众、精英和高校师生、日本公众中所占比率均超过七成,分别为77.5%、74.4%、72.1%。该问题自2011年日本巡逻艇与中国渔船碰撞事件发生后急剧升温,今年的比率较2012年进一步上升。在被认为是阻碍两国关系的其他重要因素中,“中日民间缺少相互信任”在两国调查中均占较高比率。
●两国公众对经济合作的认识呈现分歧
关于中日经济关系,中国人普遍持积极态度,58.6%的普通公众、73.1%的精英和高校师生认为“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可以实现合作共赢”,比率较2012年均有增长。
但持相同看法的日本民众和知识分子的比率大幅下降,分别从2012年的43.4%降为19.8%、84.4%降为73.9%。相反,认为“两国经济竞争性强,难以实现合作共赢”的在公众中增至42.8%。这表明,日本公众对两国经济关系持正面和负面看法势均力敌的局面被打破,负面看法已占据一定上风。
●文化元素受关注度下降,涉争议话题备受关注
对问卷中“听到‘日本’一词,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超过半数的中国人选择“钓鱼岛”。普通公众选择“南京大屠杀”和“侵华日军”的比率明显上升,比2012年的调查比率分别高出17.2和19.3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以来比率趋于减少的“南京大屠杀”在此次调查中高达50.3%。但与日本文化紧密相关的“樱花”、“漫画、动画片”、“富士山”等词的受关注程度,较2011年和2012年有明显下降。在去年位列第二的“樱花”,比率从2012年的42%降至26.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