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北京再次提出要控制人口规模。昨日发布的方案称,将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有效疏解核心区人口,减少生活刚性需求增加带来的污染。
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方案提出,要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具体操作上,由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流管办等部门综合施策,研究制定人口总量控制措施,科学配置教育、医疗等资源,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方式,推进人口管理体系建设。
北京市人口总体规划曾被定为“到2020年控制在1800万”。但到2010年的“六普”,全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961万,提前10年完成了总体规划目标。如何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这一话题在2008年至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每年均有提及,但自“1800万”的目标被突破后,北京再没设定具体的人口指标。
“以行政手段调控人口难奏效”
有关人士表示,政府部门普遍认可学者们“以行政手段调控人口难奏效”的判断。调控对过去以“堵”为主的思路进一步调整,计划在收紧户籍指标控制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提高产业准入、居住条件等门槛限制。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表示,对于人口问题,北京解题思路近年才逐渐清晰:淡化行政手段,转向“服务管理”。
一方面,市场调整,“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由市场“选择”人口结构,因为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与之对应的人口;另一方面,通过“服务”达到“管理”目的,比如通过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
此次的方案中再次提出通过产业升级,科学配置医疗、教育等举措,引导人员合理分流。
关于人口调控的不同提法
2008年 “健全房屋租赁和居住证管理体系”
2009年 “探索建立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
2010年 “探索建立综合调控机制,通过城市功能疏解、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促进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
2011年 “探索区域人口调控综合协调机制”
2012年 “人口调控”四字消失,代之以“人口服务管理”,管理模式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实有人口”表述五年来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3年 北京市委常委会讨论确定了今年重点推进的26项改革任务,其中在有序调控人口规模方面,除了建立健全区县责任制外,北京还将启动实施居住证制度,同步研究制定医疗、教育等相关公共服务配套政策措施,并探索开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人口评估试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