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9月2日上午,北京市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分解任务”,要求交通委和环保局牵头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此外,2013年年底前,北京将研究完善并出台小客车分区域、分时段限行政策。市交通委、市交管局牵头研究制定扩大外埠车辆限行的范围和时间,力争2014年实施。
纵览一系列新政,“限”字成为最醒目的关键词。显然,在决策者看来,机动车限制出行是缓解人车矛盾最简单有效的办法。通过分区域分时段限制一批,把外埠车辆拦下一批,用拥堵费吓退一批,路上跑的车就会大大减少,交通负担和环境压力也会相应减轻。
不过,政策限制可以约束住汽车,却抑制不住公众出行的刚性需求。在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情况下,势必有更多的家庭选择购买第二辆、第三辆车,限行效果迅速被机动车的迅猛增长所抵消;至于拥堵费,公车由纳税人埋单“不在乎”,高收入群体“不差钱”,调控作用也十分有限。最早收拥堵费的伦敦,已经陷入越收越堵的怪圈,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面对城市“拥堵之殇”,政府给予相应的调控是必要的,公民也有责任有义务少开汽车,低碳出行。只是,限制出行的前提是尊重出行。有关部门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须为公众打开一扇窗。否则,再美好的限行政策,都会在实施中遭遇重重阻力,并且招来侵犯公民财产权、歧视工薪阶层、排斥外地人的种种质疑。
尊重出行,首先要完善公共交通。日本东京的机动车差不多是北京的2倍,却远远没有北京堵,原因就在于70%至80%的公交出行比例,极大缓解了路面交通压力,而北京这一比例还不到30%。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公共交通平均出行速度不到小汽车速度的一半,完成一次公交出行平均需要66分钟,其中约20分钟花在换乘的路上。限行之后,地铁、公交能否接过承载出行的“接力棒”,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限行效果。必须加大投入,提高公交运载能力,实现公交、地铁的无缝对接,才能让公众乐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其次,赋予公众拼车权利。在美国许多城市,专门修建有拼车车道,供公共汽车或拼车使用,坐多名乘客的车辆还可以免费通过收费桥梁或道路。反观我国,拼车一直未能取得合法身份,游离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缘,导致这一经济时尚的出行方式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大量只有一名驾驶员的汽车白白浪费了道路资源。最近,北京交通主管部门称年内将出台私家车合乘指导意见和官方版的“合乘协议”。希望相关政策尽快出炉,鼓励和引导民众规范拼车、集约出行。
此外,限行政策还应充分体现人性化,不搞一刀切。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国外许多城市也在实行限行措施,其中的人性化管理智慧值得借鉴。比如,韩国首尔将尾号限行政策和自愿行动相结合,市民可以享受到减免车辆税、停车费的优惠;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则在周一到周五限行的同时规定,如果车主希望“无限制”行驶,就需多缴纳行驶许可费;愿意每周少开几天车,可以减免行驶许可费。只有从公众利益出发,在政策框架下给出自由选择空间,才能让善政得到公众支持,达到预期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