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养老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延迟退休”问题成为近段时间争议的焦点。一旦“延迟退休”成为事实,将面临哪些现实困境?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调查。
现行退休制度引发诸多矛盾
根据我国现行规定,男女职工退休年龄分别为60岁和50岁,女性干部为55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均寿命的增长和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在退休年龄方面逐渐面临矛盾。一方面退休年龄偏低而人口寿命延长。有调查显示,我国企业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3岁,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中国目前已进入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之列,2012年末,我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3%,大大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
另一方面,社会养老金缺口日益增大。由于现行养老金支付“现收现支”的方式,即由年轻在职人员支付的养老保险被直接用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期的逐渐消退,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称,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
“延迟退休”面临巨大现实困境
在此基础上,“弹性退休”的呼声渐起,有专家提出延迟退休的建议。近日,清华大学团队公布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延迟到65岁领取养老金”,引发广泛争论。反对者担心,延迟退休可能面临巨大的现实困境。
首先,在就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将导致年轻人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高达12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就业压力空前。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佳鹏估计,退休年龄从60岁上调至65岁,每年将增加8.33%生产人口。因此,两个数据同时增长,将产生“老年人与年轻人争饭碗”的局面。
其次,对于即将退休的人群来说,也将带来巨大的困难。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延迟退休将使他们面临“干不动”的困境。对于大量企业来说,继续雇佣就业能力下降的职工,将是巨大的负担。不但要为高龄雇员支付较多的社会保障税费,而且无法用较低成本招募更有创造力的新人。
此外,我国目前许多家庭采取“隔代抚养”,许多人不但要抚养高龄父母,还要帮助子女带孩子,而延迟退休将打乱这一格局。已经达到享受天伦之乐阶段的人员却不得不继续上班,不但无法抚养父母,也不能继续带子孙。
新华网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2%的调查者支持65岁以上退休。在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就业人员认为:“他们已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也缴纳了多年保险,凭什么再多干5年?”
延迟并非治本之策
从国外措施及我国现实来看,“延迟退休”似乎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在社会尚未实现充分就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收入不高、劳动者退休后养老保障单一的前提下,简单地考虑延迟退休年龄,不仅有丢包袱之嫌,也不是治本之策。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要想弥补多达上万亿元的缺口,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由此可见,仅仅依靠“延迟退休”来弥补养老金缺口并不现实。
事实上,在我国养老实行双轨制的前提下,总量不足的养老金背后却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养老金覆盖率仅为25%,农民工参保率仅占总数的1/6。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很大,甚至有部分群体根本没有保障。由此,“延迟退休”还有可能导致一种后果,本就参加社保积极性不高的群体更加不想参保,这样将会减少养老保险收入,也就背离了“延迟退休”的初衷。
目前我国实行“退休金双轨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职工,个人无须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支付,社会企业单位则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反对者认为双轨制违背了公平原则,破除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越来越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只要实现全国统筹制度全覆盖,未来30年左右完全能够实现制度自身的收支平衡,有能力避免养老金支付危机。
社保研究专家郑秉文认为,“双轨制”有可能成为所有反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第一个屏障。换言之,对社保制度碎片化和多轨制造成的社会不公及其社会不满情绪,将会代替任何的理性改革,即社保制度的公平性没有解决,其他任何改革都会被搁置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