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合力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该计划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循环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作用。绿色消费迎来了新的政策利好。
事实上,国家从政策层面鼓励绿色消费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商务部等13部门就联合实施了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经过十余年发展,“三绿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家电以旧换新、节能示范工程、汽车流通发展促进绿色循环消费等标志性活动,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市场迅速发展、绿色通道高效畅通。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黄翔说,从去年开始,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在全国确定了10个城市开展“三绿工程”示范项目试点工作,推广绿色采购、发展绿色流通、引导绿色消费将成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通过‘三绿工程’的建设,希望在政府、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既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实现消费者的安全消费”。北京市商委有关人士透露,企业参与“三绿工程”示范项目,还能享受相应补贴。北京华冠、京客隆、华联等5家中标企业总投资3579万元,能得到近一半资金的补贴。
要让绿色消费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既需要一系列政策导向,也需要企业家积极承担环境责任,更有赖于消费者的主动行动。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正能量。
绿色消费并不是抑制消费
在环境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遵循绿色的生活方式,能乘坐公交就不开车,能用购物袋就不用塑料袋,能继续用的物品就不要变成垃圾,不是太热就不开空调……这些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值得提倡。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绿色生活还会创造消费吗?这种低需求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抑制甚至减少了消费,这不是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思路背道而驰吗?
其实不然。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消费需求,关键看是什么样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否在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绿色的消费方式并不是抑制消费,而是在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试图构建一个生产生活均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目前我国绿色消费做得最好的例子是节能家电,在提升消费者环保意识、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同时,也有效地把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并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进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从2012年6月起,中央财政对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五类高效节能家电进行为期一年的补贴推广,目前已经拉动国内消费600亿元。节能家电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其中高效节能空调市场份额从去年6月份的17%提高到目前的45%,平板电视从38%提高到92%。
由此可见,节能家电在零售终端的走红,传递了积极的市场信号,进一步倒逼生产厂家绿色生产,从而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循环、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现有粗放浪费的消费模式不能再持续,否则地球无法负担。正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市场转型项目总监李楠所说,我们已经用光了这一年地球能够提供的各类自然资源,今年将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透支地球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赤字之中。
仔细审视,现实生活中,不绿色的消费方式还比比皆是,甚至蔚然成风。为了追求时尚,频繁更换服装,堆积的旧衣物没有正规渠道处理,结果变成了数量日益庞大的新垃圾;为了体验更新潮的电子产品,频繁更换手机、电脑、电视等,甚至以拥有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为荣耀,现在很多家庭里都有不少淘汰的电子垃圾无从处理;为了生活得更方便,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筷子、纸杯、纸巾以及酒店提供的七小件等,都造成了不小的资源浪费……
要改变这些不绿色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并不难。衣服不必追求新潮,而看重质量,经典款式可以穿更长的时间;电子产品则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要盲目攀比;一次性用品也并非无可替代,以前的玻璃杯、小手绢、布袋子等都能派上大用场……
要实现这些绿色的转变,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树立一个平实理性的消费心态。这一点弥足珍贵。人们固然需要更好的生活,但不能无限度地去追逐物质享受。在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的同时,别忘了承担与自己行为相应的环境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