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重履轻诺,言出必行,实干兴邦,定能汇集全国人民的改革热情
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艰难期。面对深水区的改革,如果没有自我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没有抓住根本、直面难题的精神,没有重履轻诺、实干兴邦的精神,没有以民为本、人民主体的精神,改革就难以继续深化下去。
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改革的难度明显增加,容易改的越来越少。改革意味着既有的利益格局必须打破,一些固化的利益链条必须打断,这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才能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因此更需要有强烈的自我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
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例,首先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这必然会损害到一些行业、地区乃至个人的既得利益,也就必然引起既得利益各种形式的抵制。
再比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必然要求国家行政事业机关精简人员、下放权力,也必然会损害到一些部门、机构甚至个人的权力以至既得利益,会引起既得利益的反弹。
今天的改革,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改别人容易,改自己难。改革者必须具备身先士卒的品行。这样,改革就会有足够的公信度,就会有足够的号召力,就能勇往直前深入下去。
目前的改革是多领域和全方位的改革,深化改革必须具有抓住根本、直面难题、持之以恒的精神。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就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倾全国之力增加科技、教育尤其是研发投入,使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地由资源堆积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
解决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问题的根本,就是重塑公立教育和公立医疗的社会公益责任,加大公立教育医疗和保障住房的财政投入力度,担负起各级政府应有的公共服务与保障责任。
解决贫富分化趋势日益严重化的根本,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实施公平、合理的公共财政税收制度,富得其所,穷得其活,管控为富不仁,化解失衡风险。
改革需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些改革上的“倦怠”、“疲劳”现象需要引起重视,一些改革上的“信用透支”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要有坚定而科学的改革方略,还要有务实求进的措施。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不行,任何脱离实际的口号,只会对改革造成伤害。
改革特别需要强调重履轻诺、实干兴邦的精神,要让改革的政策取信于民、改革的成果惠及于民,就要防止为改革而改革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既然我们提出了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就要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有措施、有行动。
既然我们提出了要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就要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财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等方面,有措施、有行动。
既然我们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就要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消减和下放审批权力等方面,有措施、有行动。
既然我们提出了要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要在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等方面,有措施、有行动。
既然我们提出了要科学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在切实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环境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刚性责任,明确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和领导者的刚性责任等方面,有措施、有行动
重履轻诺,言出必行,实干兴邦,定能汇集全国人民的改革热情。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改革,是亿万人民自身需要改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改革的推动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既是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也是改革和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改革需要以民为本、人民主体的精神,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要由人民群众去创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