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忍耐后,人们期盼已久的冷空气终于到来。在北风的帮助下,今天白天,华东地区的雾和霾将减弱消散,重新回归到晴冷干净的好天气。本周,影响华东地区的冷空气势力较前期将明显加强,8-12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大部分地区有4~6级偏北风,气温将下降6℃~8℃,其中华北北部、江淮、江南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12℃。12日后,江南、华南等地降水呈增多趋势。受冷空气和降雨影响,12月中旬南方不会再出现前期这种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环保部门预测,今天北京空气可达到优良水平。北京市气象台专家预计,未来两周多股冷空气将造访京城,12月10日、12日、15日、17日、20日和22日,都将刮起4级左右的北风。包括京城在内,华北中南部到长三角地区的气象条件将明显改善,有望大部分时间都远离雾霾天气。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周敬启
专家解读
大范围雾霾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上周,中东部地区经历了下半年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严重的雾和霾天气过程。其中,华北南部及江浙沪部分地区遭遇重度霾。6日,上海空气质量更是创下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史上最差”,上海市环保局首次启动严重污染预警。此外,江苏、浙江等多城市PM2.5濒临爆表,教育部门紧急叫停学生课外活动,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
据统计,此次大范围雾霾天气中,河北中南部、天津、山东、河南中东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中部及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南部等部分地区出现的霾日数达6~7天。河北中南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上海、江苏、浙江东北部、福建西北部、江西中部、湖南西部及西南地区等地还出现明显大雾、局地浓雾或强浓雾天气。
关于此次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何立富表示,11月26日至2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今年入冬以来首次寒潮天气过程,并于月底趋于结束。前期地面由干冷空气控制,随着冷高压进入东部海上,其势力逐渐减弱,中东部大部地区转受变性高压控制,大气层结稳定,地面风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同时,气温从11月29日开始缓慢回升,由北风转为偏南风,近地面湿度缓慢增加,为雾霾形成创造了条件。而西南地区出现大雾天气则与当地湿度大、无冷空气影响、地面辐射效应强,以及局部阴雨相间等因素有关。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雾霾是否会成为常态?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自我国有PM2.5记录以来,2013年的雾霾天气为何格外严重?
近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就我国大范围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做过分析:一是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二是静稳天气条件下,机动车尾气和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对空气质量恶化贡献较大。
而根据有关专家分析,造成此次南北大范围尤其是南方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有四个:高空较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地区较多的“二次污染”人为排放、空气湿度相对饱和以及南方长时间的“静稳天气”。
不过,“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受访的部分专家认为,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面对雾霾,继北京之后,不少城市也相继出台或加快出台自己的应急预案。但业内人士仍指出,各种《应急预案》只是极端气象条件下“减缓重污染恶化”的短期应急举措,治理雾霾的长远解决之道“不在应急、而在减排”。
虽然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治霾,但不少民众表示,对一段时期以来的防治效果感受并不明显,对治霾前景并不乐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霾虽难,但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也非“一日之功”。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治霾任务仍然艰巨。根据国务院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00亿元。这个行动计划制定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