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核心提示:近日,一则“井下蜗居”的消息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在北京朝阳区某草坪周边的井下竟然居住着不少人,他们有独居老人、打工者,年龄从4岁到70岁左右不等,他们大多生活在城市边缘,仅靠打工和捡拾垃圾等维持基本生存。6日,几处井口已被相关部门封死,井内东西也被掏出。原来他们还有城市的窨井可以栖身,而现在连这点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给他们提供一处栖身之地,是城市和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社会应尽的义务。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对于这样的“井底蜗居”者,难道只有封堵井口这样的一条道路可以选择吗?
北京井下穴居者所住废弃岗亭亦遭拆除
前天,朝阳丽都广场南门西侧的住人井井口已被全部封死。前夜,归来的洗车工王秀清搬进附近的废弃岗亭就寝。昨天,这间废弃的岗亭被附近停车场员工拆除了。
因收入不高,为省房租,王秀清居住在地下管井里。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有工人将井口用水泥封死,致使王秀清无“家”可归。
无奈之下,王秀清于前晚在附近找到了一个已被废弃的停车收费岗亭,前晚,他一个人呆在岗亭里过夜。
然而,京华时报记者昨天再次来到该废弃岗亭时,发现岗亭已被拆除了,里面的床铺、桌椅均消失不见,只残留着拆除过后的一些碎片。
对“井下蜗居”岂能一封了之?
这是因为城管只考虑到形象、市容和出事后被问责,并没有考虑“井居者”就业、栖息的长久之计。因为,城管知道,救助是民政部门的事,只要把井封了,就没有责任了,至于“井居者”有没有地方安生,能否继续他们的“工作”,均与城管无关。可见城管“封井”行动的背后有一颗“冷漠”的心,对底层人生计的漠不关心,这也应该算是一种阶层化思维逻辑吧—只管自己,不管他人,不替他人考虑。也正是因为这种逻辑大有市场,才有“井居者”成了城市“独特风景”。
应治愈伤痕而非敷粉遮掩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人们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景。在社会发展加速、贫富分化加剧的今时今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王秀青井居生活曝光,在公众的眼前亮出了一道社会的伤痕。有伤痕并不可怕,怕的是敷粉遮住伤痕就万事大吉。重要的是承认伤痕的存在,并想办法消除催生伤痕的病灶,在治愈旧的伤痕后不再产生新的伤痕。
“井居”之困何以破题?
此外,钟君表示,对于弱势群体救助和保障,政府还应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充分培育慈善类社会组织并充分调动这些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对于社会救助,有时候政府工作资源有限,效率较低,需要城市志愿组织、慈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同时要努力营造整个社会的关爱氛围,这应是建立长效社会救助机制的重要方面。”
解决“井居”现象最终要靠城市发展
城市社会发展不会必然消除贫困、消灭类似的“井居”现实,但社会发展却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对此应该有清醒认识。就如上述提及的井下居住多年的家庭,是出于省房租的考虑,是想为三个孩子省下教育的钱,由此分析,造成“井居”的其实不仅仅是高房价压力。对于这一带有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教育的、医疗的、住房的和社保的等等,哪一项都离不开社会的持续和加速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