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曾经悬念迭起、在网上流传多种“版本”的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方案11日终于敲定,之前全国假日办通过网络征求意见的三种方案中,超过五成网友选择的方案三(春节、国庆各休7天,调借节前和节后周末各1个周休日)中选。
有关专家指出,经过调整的节假日放假安排充分尊重了此前调查问卷体现的民意,为以后节假日的确立、完善指明了方向。“折腾人”的放假模式有望改善。
不“折腾”少“添乱”,调休模式悄然变
11日公布的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方案与此前在互联网上征求民意的调查问卷方案三基本相同。在11月27日至12月1日进行互联网调查的312.71万份问卷中,55%选择了方案三。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最终确定的方案充分尊重了公众选择,之前的节假日调休方式也应公众需求进行了改进。
11日发布的2014年重要节假日放假安排中,春节从1月31日(大年初一)至2月6日(大年初七)放假调休,共7天,1月26日(星期日)、2月8日(星期六)上班;国庆节从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9月28日(星期日)、10月11日(星期六)上班。此外,元旦放假1天;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全部调休或连休放假3天。
与以往放假安排不同的是,2014年节假日调休安排在一定程度改变了2013年假期安排导致的连续多日工作的现象。通过调借节前和节后周末各1个周休日,解决了原调休方式造成的连续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研究员李震表示,不同劳动群体虽然对节假日的需求不同,但都需要保证公休的权利。“像这次方案中节假日逢周三不调休,长假调休只调借节前和节后周末各1个周休日的方式减少了调假的幅度,‘少折腾’,相对以往方便了不少”。
放假调整一小步,理念转变一大步
从1999年国家设立“五一”“十一”黄金周到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再到今年国庆长假后两次征集公众意见,可以看出,在法定假日制度改革和具体安排上,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各界和民众意见的了解和吸收越来越普遍。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瑞看来,放假调整一小步,却是政府执政理念转变的一大步。这次放假安排调整在尊重民意的同时,也基本确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法定节假日安排的一些原则和思路。
宋瑞说,此次调整强调休假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国家政策和制度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每一步调整都应符合长远改革方向,避免政策反复、逐步减少政府统一调休、假日相邻周休日的调整要有规律可循、未来政府不再统一调整节假日相邻周末形成长假等,看起来是关于放假的小小调整,却与国家的长远规划相符合。
专家表示,把这些原则的确立思路告之于众,不仅能让公众更全面地看待“放假”这一问题,更为以后节假日的确立、完善指明了方向。当然,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全国13亿人口,自身又有着极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即使是征集民意这样看似科学的决策方式,在执行和实施中也还有完善的余地。
“完美假期”遥远吗?
宋瑞说,对于公共假日这样一个涉及公众生活、社会运行各个方面的公共决策而言,“重口难调”是很普遍的现象。而公众对放假的需求,一般都具有“棘轮效应”,表现在没有假日时渴望有,有了假日后渴望更多、更加自由地使用假日。这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普遍规律,是所有国家都会经历的。
一些专家认为,不管假期怎么调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应被高度尊重。李震说,目前我国低端劳动的劳动者休假权等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而高端或者强势的劳动者则强烈希望假期的设置以及带薪休假制度能够尽快向发达国家靠拢,两方面的需求差距让国家的假期设置只能折中,所有方案的制订还应遵循重视劳动者应有的休假权益的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表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休假水平和方式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还有较大不同。逐步完善各项休假制度,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
不少专家认为,在公众眼里,“完美假期”其实并不遥远。让公众满意的休假方式应建立在立足国情,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还要体现文化传承,以人为本,分布均衡,运行平稳,确保生产不停、工作不断、社会不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