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04年的中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预计在2020年前实现绕月、落月、返回三个实施阶段。随着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成像,将照片传回地球,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三号圆满“落月”,中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中国制造”在月球上留下深深的足印。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中指出,这是中国航天战线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铸就的新辉煌,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自古就对“上九天揽月”充满兴趣。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称,“玉兔”驶上月面展现了国家自豪感。美国芝加哥传媒报道,大批芝加哥华人华侨都欢欣鼓舞,有华人说:“看到玉兔号的五星红旗在月球上熠熠生辉,心里无比自豪和振奋。”
香港《太阳报》刊文称,对中国而言,成功登月可称得上是“中国梦”的主要内涵。更重要的是,嫦娥计划是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综合实力的表征,其背后所牵动及动员的科研人员与技术更是硬实力与宝贵的资产。
嫦娥三号总指挥张廷新介绍,嫦娥三号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包括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夜生存、测控通信及地面试验等。“嫦娥三号的新研产品所占比例高达80%,而一般卫星只有20%——30%。”他说。
科学家指出,“月球留痕”,载人航天“十战十捷”,不仅验证了相关技术的突破,验证“中国制造”的精密和可靠,也将给中国带来包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内的多重影响。
台湾《联合报》报道说,以发射后一次进入地月轨道为例,对火箭的入轨精确度提出严苛考验,而新研发的双雷射惯性陀螺仪搭配卫星导航修正仪,已证明可完成此任务。
“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多种高端技术支撑,解决航天难题的过程就是倒逼中国科技发展的过程。”探月二期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说,这些成就还将对年轻科研人员起到巨大鼓舞作用,而人才的培养是“续航”中国创新能力的关键。
有舆论指出,掌握核心技术是发展经济王道,通过航太科研成果的转化,把技术转移给企业生产民用产品,才是真正的里子。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则指出,中国探月工程意味着将更多航天技术转移到民用领域。他介绍说,阿波罗工程带动了3000多项成果转移到民用,投入产出比达1比15。
研究显示,航天产业1美元的投入,将换来7至12美元的回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航天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研发尖端技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进而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推动整个社会进步。这也是发达国家热衷航天事业的重要原因。
根据公开报道,中国近年来研制的1100多种新材料,80%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目前,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尽管尚且不能算出中国探月工程的投入产出比,但吴伟仁举例说明嫦娥三号有望转移民用的技术相当可观。“比如着陆器腿部采用的新型材料既可拉伸也可压缩,比如月球车丝网式的轮子,比如建设深空测控网,有些对民用的影响现在看不到,但会随着时间推移展现越来越多的成果。”他说。
专家指出,虽然中国航天取得可喜成果,但相比美俄等航天强国,还有不少差距。航天科技作为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发动机”,究竟能释放多大“马力”驱动民用创新、多大程度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需长期的努力,尤其是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