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评论员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突出抓好底线民生,突出抓好就业工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度重视做好“三农”工作。
十八大报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广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民生,去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成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年省财政投入633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764亿元;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64.5万人,促进创业17.6万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广东近年来对特殊困难人群的救助机制和力度不断改善,但放眼全国,我们的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基数大、民生保障历史欠债多、中央财政补贴少等原因,广东扶贫助困、保障底线民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底线民生”写入,12类底线民生保障支出单独编列,而此前通过的《关于提高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勾画的蓝图显示,四年将投入823.55亿元,提升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基础养老金等保障水平,让广东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到2017年走在全国前列。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还须着力练好“内功”,一方面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一方面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和物价这一快一慢的变化不仅提振信心,更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这不仅要求广东根据复杂的省情,结合不同人群的需要来改善民生,粤东西北地区尤其要通过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来缩小区域、城乡间差距,以新的增长极驱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持续提高。保障民生,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这是我们在积极推动做好底线民生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从民生实事的执行进度看,广东预算执行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保障与改善民生工作的进程。尽管这种状况并非广东特有,但郑重承诺的民生实事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在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中,尤其需要改革民生资金的使用和拨付机制,确保民生实事有钱花、花得出去。
坚持民生优先,社会政策托底,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是一个全面推进的过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做好卫生计生、体育等工作;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建设平安广东,如此等等,缺一不可。各地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具体实在的措施,让民生工作每年都有看得见的进步,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使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扎实的提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