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知道)学校校徽嘛故事?戳进来看。”近日,重庆一则关于大学校徽的个性解读在社交网络流行开来引来各种吐槽:“神兽的脸”、“蛇与权杖的召唤”、“你想到邮局了吗”……
校徽作为校园的精神象征,不仅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核,也体现了我国时代发展中的理想与价值。
特色分明 显职业追求
专业类院校的校徽设计学科特色鲜明,且同类院校校徽物象意旨相似。
交通大学多用交通用具与中西书籍相呼应,强调工读并重、知行统一。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这五所交通大学同根而生,校徽沿用至今,虽经几次微调,齿轮、铁砧、锤链、铁锤这四个物象却鲜有变化,寓意工程与交通之重。
政法类院校则在校徽中彰显法治昌明与正义。中国政法大学校徽选用橄榄枝、正义剑和天平三元素;西南政法大学校徽图案形似独角兽的阴图,又似包公的脸谱,寓意着法律的公正与威严;西北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也同时选用天平,展现法律人的职业特点。
除此之外,铁犁、铁锹、麦穗等物象是农业院校校徽的首选标志,以体现专业特色和办学宗旨;师范类院校校徽造型元素与师者紧密相连,北京师范大学的“木铎”、东北师范大学的“笔尖”、华东师范大学的“水杉”等牢牢把握育人目标;医学类院校多用蛇和权杖象征高明的医术和中立的医德……
意象多元 蕴深刻哲理
与专业类院校不同的是,综合性院校的校徽则更多元化。
“人”是校徽设计的核心内容。北京大学校徽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人像,而“大”字则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艺术化的篆字象征“以人为本”的理念,传达独立自由、兼容并蓄的北大精神;3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徽的基础图案,寓意其 “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亦能解读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含义;同济大学以3人划舟作为校徽的主体图案,“三人成众”、“同舟共济”等寓意一目了然。
“物”是校园精神的抽象化表达。浙江大学校徽以展翅的雄鹰为主,寓意浙江大学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图强的精神;厦门大学校徽盾形上的3颗五角星图案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才”,即所谓天然中精神的、宇宙的、人类的三大元素;南开大学校徽中八角星形方圆互动,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和“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
变与不变 注时代精神
中国许多著名高校历史悠久,校徽图标也在变与不变中与时俱进。
北京大学于2007年修改了校徽标志,以“北大红”为标准色,与燕园主校区的园林特色吻合,象征爱国传统和振兴中华、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北大标识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本报:“北大校标沿用鲁迅先生设计图案的主体形态,仅对VI系统进行设计上的规范,并不是更替传统。”
据调查,大部分高校校徽在新世纪增加了学校的创办年份和中英文名称,更加符合国际规范。上海交通大学于2007年11月启动校徽图案修订工作,从校名和尺寸入手,提高单独使用的辨析度。中山大学最终在2007年统一标识,结束多年的校标争论。
不仅如此,人们对校徽的情感也随着时代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精神追求。
1926年,交通大学校长凌鸿勋曾指出:“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
上世纪80年代,校徽一度作为学生在学校的通行证,在知识分子心目中,佩戴校徽荣耀感非常,与母校荣辱与共,甚至有“公共汽车上见着戴校徽的,小偷都不偷”的说法。
而如今,校徽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更加承载了人们对母校的多元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