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城管队员,合肥市此举一直走在全国前面。从2009年开始,该市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城管。目前,合肥大学生城管的数量已占800名在编城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比例在全国也并不多见。在一片混合着赞成与反对的声音中,合肥市的大学生城管现在又面临着新的尴尬——人才流失不断增加。一项最新统计显示,合肥市首批招聘的100名大学生城管已有22人选择离职。(工人日报,8月13日)
正如当初招聘大学生做城管队员引发社会关注一样,如今“大学生城管离职”的消息再次引发舆论关注。说真的,无论是招聘还是离职,舆论对于大学生城管的目光,很大意义上胶着于“大学生”这个特定的标签上。游离在“大学生城管”身上的声音,一直是赞成与反对兼而有之。在一片浮华喧嚣的争议中,一些真正的问题似乎无意中被忽略。
不得不承认,对于招聘大学生做“城管”一事,很多人都在担忧。毕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城管”这一职业的“声名”存在颇多争议。不少大学生当初选择城管,也直言是为了“事业编制”,然而进入围城之后,发现里面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情与法的矛盾交织,社会上带有各种成见的另类眼光,职业上升发展渠道的狭窄逼仄,等等,都让当初对“事业编制”的美好想象渐次销蚀。
对“大学生城管离职”不必大惊小怪。“大学生城管”既是“大学生”又是“城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城市管理困局的双重压力下,二者的结合更有巨大的新闻附加值。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加诸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到城市管理在公共治理源头上的设计漏洞、从业人员素养能力的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集中在“大学生”和“城管”这两个社会给予特殊关注的身份标签上,更容易成为检视公共治理成色的重要场域。
社会对“城管”职业的特殊眼光,来自于当前城市管理体制欠缺科学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顶层规划,城市管理在具体执法过程中遭遇的情与法的摩荡碰撞,不过是这种“原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体现。当初或因缓解就业压力、或因事业编制诱惑而选择城管职业的大学生,对此理应有着属于自己的判断。从对城管职业的趋之若鹜到如今“无奈离职”,更像是择业观念的一次蝶变。正如报道中一位城管局长所言,大学生城管离职“对于整个城管系统的更新换代未必不是好事”。经过城管这个特殊岗位的磨练,大学生城管对公共治理的维度理应拓宽、加深,同时就业理念也会变得更加成熟、理性。
不妨以平常心态看待“大学生城管离职”。“大学生”不该是舆论追逐的标签,“城管”所附着的事业编制也不该是大学生就业的狭仄目标。“大学生城管离职”不过是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现象,社会对此切不可陷入“眼球效应”的泥淖不可自拔。与其炒作“大学生城管”的身份标签,不如反思大学生就业环境与城市管理困局。从大学生就业方面看,革除就业与事业编制关联的固化思维,让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就业提供更加贴心、高质量的服务,比如尽早解决备受诟病的档案管理费问题;从城市管理的困局来看,完善城市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让法治成为包括城市管理在内的公共治理的原色,变城市管理为城市治理,不断提升城市治理含金量、构筑城市治理良性格局,将城市治理纳入推动公共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宏观布局。(凌国华)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566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