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发照片爆料称,8月22日,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纪委书记开路虎视察火灾现场,并有民警为其打伞10多分钟。此事一经曝光,便引起社会关注。24日上午,当事书记张志忠回应称,路虎并非自己所有,遮阳伞是执勤民警的。(9月25日《京华时报》)
有关“打伞”的新闻,总会引发舆论热议,当然,其中也有体现正能量的好人好事。但更多的则反映权力的傲慢,大有“瘌痢头撑伞”——无“发”无天的意味。
伞,这种极其平常的生活用品,为何也能成为砸向权力腐败的一块“砖”?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权力监督更好的“利器”。实际上,每起关于“打伞”的事件,仔细想来也非十分令人切齿痛恨的。无论是学生在雨中表演,老师在台上有人打伞,抑或是如今的“打伞视察火灾现场”,假如换一种非常和谐,甚至十分友爱的相互关系,估计也不会成为太大的话柄。
问题在于,权力的傲慢在日常的表现,更多的情况下是让人敢怒不敢言的,而权力享受的更多优待,有些或许已经成为了制度,而即使违反制度的,大多也不会落入局外人的眼中。若说公众有监督权力的权利,权力也有被监督的义务,但监督的空间却很逼仄。尽管通过某些官员盛气凌人的姿态,以及在落马官员的犯罪情节中,大致也能形成对权力失控的看法,但要在平时抓到可以用来追究的把柄,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何况还有信手拈来的“诽谤罪”。
于是,“隔墙扔砖”也有歪打正着的意外,吹毛求疵或可能“拔出萝卜带出泥”。与此相比,官员在特殊场合有人打伞,简直就是授人以柄。因此,如果脱离这种既成的“语境”,由“打伞”引发的“故事”,实际上是有点令人唏嘘的。
那么,为什么一把伞能成为抨击权力傲慢的“道具”?道理也许很简单,无论是挡雨或者遮阳,伞都是在室外露天使用的,在一个露天的场合,官员的一举一动,想不被群众看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在特殊场合有人给官员打伞,就意味着一种“总算被我们看到了”的庆幸:有官员在包房里喝茅台我们看不见,坐着豪华公车办私事我们也未必能发现,甚至包二奶、养情人也要等到东窗事发才公诸于众,那么,一旦发现官员在公众场合,享受着与众不同的待遇,无疑成了特权的一个把柄,这种难得的机会怎么能够放过?
对此,与其说是相关官员的悲哀,还不说是公众缺乏对权力监督空间的悲哀。因为,打伞也算不上很高的待遇,在条件允许而又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给领导打伞还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就是放到官员的清正廉洁层面,也不能成为很客观的考量标准。然而,权力腐败下的官场生态给公众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都使得给领导打伞的举手之劳,在公众眼里也是特权惯性下的延伸。而在公众的这种“挑刺”中,还不乏揭开更大“脓包”的期待。
说实话,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监督氛围。但这种“不正常”,源自公众对权力监督途径的不正常。假如公众在对权力的监督中,也能发现一些如落马官员犯罪情节中的重大罪错,人们也不会热衷于去讲伞的“故事”。那么,对于官员的所作所为,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范围里,是不是也如打伞一样,像露天一样的公开透明?
关注"566公务员"官方微信,获取最新资讯、职位表、真题答案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