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 |
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 |
点击查看:2017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年过八旬的医学院退休副教授去保健品公司退货,却被人抬出离奇死亡。(8月8日《都市快报》)
近年来,我国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前有老人花光拆迁款购买保健品最终跳海自杀,今有老教授沉迷于保健离奇死亡。在笔者身边,也充斥着保健品骗局的硝烟。以退休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老年人,生活的重心几乎全被高价保健品占据,他们对保健品盲目遵从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耗费大量钱财只为买到一年甚至十年都吃不完的“灵丹妙药”。社会老人这种“倾家荡产”购买“心理安慰”的消费观,未必给老人带来了健康,反而伴随着沉重债务和家庭悲剧。
分析老人被保健品“绊倒”的原因,一方面源自老人自身抗不住“保健诱惑”。这一代的老年人吃过苦,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终于赶上了经济发展的浪潮,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注重身体保养。然而有些老年人有一些贪小便宜和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使他们在保健品骗局中屡屡中招。“健康讲座”、“免费义诊”等看似有利可图的营销手段都成为了吸引老年人进入圈套的“锦囊妙计”。令人疑惑的是,笔者身边沉迷于保健品的部分是有老年病的老人,他们不选择去正规医院,而愿意化十倍甚至百倍的钱财接受保健品公司的“忽悠”,归根结底是对疾病缺乏认识,容易被别人的三言两语所影响。
另一方面,老人与家庭成员,特别是与子女沟通的缺位,也为非法传销保健品侵蚀老年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沉迷于保健品养生的老人,大多与子女沟通少,没有感情寄托,极易被非法传销者的表面“温情”所打动。在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环境下,由于生活成本增加,子女陪伴父母的时间大打折扣,“空巢老人”“类空巢老人”成了社会常态,他们大多缺少精神慰藉,缺乏必要的照顾,生活空间日渐狭窄,没有安全感。在保健品推销人员刻意的关怀和关注下,极易被攻破心理防线,在推销人员中寻找心灵的寄托。老人购买保健品的初衷并不只是健康需求,更是出于对情感的渴望。
此外,市场监管不力,也纵容了非法保健品的“野蛮生长”。保健品市场作为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大肆扩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市场的失衡和无序。加上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出现大批企业浑水摸鱼、以此敛财。那些看似关爱老人的活动,大多是营销链条的一环,企业不需要懂得基本的医疗知识,保健产品也不需要与描述相符,只要有推销手段,就有市场。且由于保健品诈骗企业流动性强,使消费者维权困难。
防止老年人在保健品中“摔倒”,首先是老人自身要产生“抗体”。老年人有必要认识到吃保健品要把握一个度,有病就应该去正规医院,如果真的需要保健品,那么应该通过正规渠道多了解保健品的相关知识,选择自己合适的保健品。与此同时,要注意堤防以蝇头小利为诱饵的产品营销,牢固树立防范意识,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其次是要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老人多与子女沟通,子女要多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在物质生活并不匮乏的今天,老人的基本生活都有了充足的保障,但精神生活却容易形成“空巢”,陷入孤独。除了老人要主动与家庭成员融入一片,子女须对家中老人进行精神上的关怀,多包容体谅父母,尽量做到“常回家看看”。多向老人科普社会保健知识,在老年人被骗后,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度思考问题,和他们一起分析被骗的原因,防止下次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要从源头抓起,严厉打击非法保健品的市场流通。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包括市场监督、食药品安全、医疗卫生等部门和单位加强保健品的市场监管,不仅是为了防止老人被骗,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保健良性发展。只有让监管在市场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遏制不良保健企业的发展势头,最大限度地激发正规保健企业的活力,才能从源头上保证老年人不在骗局中“摔倒”。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水清
相关推荐: